2013/12/31

FAIRPHONE公平手機—回應世代召喚

假設你想要讓人們意識到遙遠國度的重大人權虐待議題;假設你也想要說服他們對於這些虐待展開行動;以及,假設你想要吸引不特別具理想性格的群眾之興趣。你要怎麼樣達成呢?公平手機(FairPhone)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而開放設計扮演了重要角色。 

要同時創造並推廣世界上第一支公平的行動手機,那必須讓它能輕鬆與今日最好且樣式最新潮的手機競爭。這就是公平手機的目標,或用更好的說法 : 這是人們之所以來拜訪這個互動線上社群的共同目標。在這裡,從世界各地來的男男女女投入他們的設計技巧、活動點子和社會關注。在試著製作出公平行動手機的過程中,參與者最終體悟到他們需要某種關鍵礦物來生產手機-目前手機品牌要不是拒絕透露這些礦物從哪來,就是清楚的是從工作環境極糟糕的非洲礦場取得。公平手機將會同時促進參與者對於更佳礦物的查詢,以及他們對於手機品牌承包較好礦物之訴求。

2013/12/15

【教學篇】給MOOC製作課程團隊的確認清單

線上教育和開放教育的概念發展已久,然而隨著網路與行動手機等科技日新月異,加上web2.0讓使用者不只是單方面接收、也能主動參與提供,這些因素加起來,使MOOC可以讓世界各地大量學生一起在線上上課、互動,也使MOOC引起這麼大的注目。
不過,由於MOOC對於許多老師和學校而言,是很新型態的授課方式,在考量不周全的狀況下,設計出來的課程可能會使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完成率與滿意度可能不佳。為了讓第一次開設MOOC的老師就能設計出符合學生期望的課,Elke Lackner, Michael Kopp, Martin Ebner在2014年根據文獻回顧和MOOC平台運行現況,發展了一個供老師和MOOC團隊參考的確認清單。

2013/12/14

【教學篇】MOOCs的測驗評鑑機制

教學、教學,既有「教」就有「學」,老師設計了教材,在台前線上諄諄教誨,學生到底學了多少 ? 為了瞭解學生在課後是否達到老師預定的教學目標,就需要以學習評量測驗一番。然而,MOOCs課程完全在線上進行,來自各方的大量學生又背景不一,這些特色是否代表需要不一樣的測驗評量方式呢 ?
線上環境中的學習評量
在線上環境中,許多實體環境中的評量方式都能應用,像是討論、繳交紙本報告,只是多了影音多媒體、線上討論區、web2.0工具(如podcast, flickr)這些科技可以使用,如果還要更有趣一些,也可以嘗試模擬(simulation)、遊戲或角色扮演。

2013/12/13

【教學篇】MOOCs的著作權議題

MOOCs主流平台Coursera、Edx、Udacity都要求開課者必須確保課程素材不會損害第三方的著作權。若有違反他人著作權的情況,平台便會將課程直接撤下,開課者設計課程的苦心和提供課程的好意也就付諸流水。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通常沒有額外心力去應付著作權的爭訟。在此情況下,最好能事先處理好著作權的問題,避免之後花費更多的金錢、時間、人力成本。
課程素材的著作權問題
MOOCs為了帶來完整學習經驗,必須線上提供「講課影片、影片對照講義、課程作業」,有時候還會有指定閱讀教材。

2013/12/12

【教學篇】從線上學習者的行為資料挖掘黃金

科技和網路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行為在線上展現,留下可觀的紀錄資料,這些資料都能用來分析,讓人更了解使用者的行為,根據這些真實行為來修正現在提供的服務,或提供更符合個人需求的服務。
「Analytic」即「以資料引發決策」,這樣的概念在任何領域是共通的。「商業資料分析(Business analytic)」已行之有年,可以了解提供的新服務是否奏效,進而能增加營運績效、擴展在地和全球影響力、建立新的募款模式、回應課責性。用在學術機構,就稱為「學術(academic)資料分析」,由於高等教育機構的目標和資訊需求不同於商業,因此分析的測量方式和指標會有所不同。

2013/12/11

【教學篇】翻轉教室的發展及與MOOC的結合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這個概念在近兩年的推動下,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簡單來說,就是將以前的教學課堂模式翻轉,讓學生先在家利用教育資源自修,到課堂裡針對學習內容和同學討論或問老師問題,也可以在教室裡寫作業、進行更多教學活動(如實驗、角色扮演…)。
如果你想更了解翻轉教室,可以看以下這幾個網站的介紹,或是自行再去蒐集其他更多介紹。本文的重心將是MOOC與翻轉教室之間的關係,對於翻轉教室本身就不會太多著墨。

2013/12/10

【教學篇】MOOC搭配翻轉教室的實例分享

老師的實體課程進行翻轉教室時,可以使用自己錄製的MOOC來搭配,或是使用其他學校老師的課程搭配。
老師使用他人的MOOC進行翻轉教室
使用名校課程的老師多半來自非名校,使用名校課程會讓他們必須面臨專業地位可能被質疑的問題,另外他們的學生與名校的學生程度不同,也可能需要將MOOC做更多的調整來適應實體課程的學生。

2013/12/09

【教學篇】MOOC搭配翻轉教室的好處、問題與建議

本文從之前介紹的翻轉教室案例整理出MOOC搭配翻轉教室帶給老師及學生的好處,以及他們在進行時遭遇的問題與未來的應對之道。當然這些經驗有其發生的脈絡,未必適合所有老師,如果您有其他想法,歡迎與我們分享。
運用MOOC執行翻轉教室帶給老師的好處
l   雖然第一次製課會花很多時間,但是老師可以省下重複講同樣內容的時間,將時間花在與學生的互動上,讓師生寶貴的時間都能更有效的利用。

2013/12/08

【教學篇】MOOCs帶給中學教師概念與實務上的價值

MOOCs不僅帶給中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也帶給中學教師在概念與實務上的好處。事實上,這些發生在中學教師身上的好處,同樣也會發生在其他階段的老師身上。
Rick Ferdig於2013年寫了一份報告「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必須提供什麼給K-12的老師與學生」。他以K-12階段的老師作為報告觀眾,在報告中對於MOOC的特色、歷史、運作現況做了簡潔扼要地介紹,並整理出MOOC對於K-12在教學實務以及概念上的價值,讓老師可以快速理解MOOC是什麼。

2013/12/07

【教學篇】影響MOOCs選課的價值考量與課程包裝要素

MOOCs就像是一齣電影、一本書,在觀看前你無法判斷其價值,因此在決定是否要花時間或經費體會它們前,你往往需要仰賴其他線索,像是影評、書評、預告片、試閱本、親友口耳相傳等等。這些線索其實就是一種包裝,挑出了部分重點消息傳達長達兩小時的電影、六百頁的書籍,透過合宜的包裝,可以讓鎖定的顧客群決定為了它們付出成本。
MOOCs的課程內容和線上學習者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其實就是平台上的課程介紹文字與影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不像是實體學校的學生,可以透過許多管道了解課程或老師的評價,因此在決定選課時,也就更會仰賴這些介紹文字與影片的包裝。
到底平台現行提供的課程資訊線索能在選課學生身上發揮什麼用處呢?線上學生到底是如何做出他們的選課決定呢?為了解惑,我們邀請了三位來自不同學校的社會科學院、文學院與電機學院研究生進行深度對談。

2013/12/06

【學習者篇】給MOOC學習者的建議


在MOOC這種有多人上課、無人管制、成本低廉的課程進行方式下,如果你想要不浪費時間又能獲得最佳學習成效,那就從選課前就開始步步為營,選課後全力以赴。本文將整理來自網路上許多人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選課前建議 : 確立目標、妥善規劃、熟悉平台工具
1. 設定個人學習目標

2013/12/05

【學習者篇】MOOC三大平台—Coursera

MOOC並不等同於Coursera 、Edx、Udacity這些知名平台和支持平台運作的組織。MOOC可以在不同平台上運作,因為不同平台由不同團隊規劃,就會展現不同的功能設計、課程提供、延伸服務、介面操作、營運模式。
這一系列的文章將引領各位一同認識不同的MOOC平台。第一個要介紹的平台就是台大在上面開課的Coursera。

2013/12/04

【學習者篇】MOOC三大平台—EdX

2012年三月,MIT開始第一門線上課程6.002x「電子電路導論」,將近155000人註冊,在討論區產生230萬筆互動記錄。2012年五月,MIT和哈佛宣布投資edx,並承諾這將是非營利且開放資源的平台,讓其他學校可以降低提供課程的阻礙,而且他們相信在全世界持續使用和檢驗後會產生最好的平台。
這個由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昆士蘭大學共同貢獻原始碼的平台的確在2013年六月開放給大眾,最基本的平台包含自行控制的學習、線上討論小組、維基協作、學習評鑑、線上實驗室。中國、法國、中東就利用Open edX建立了各自在地的MOOC平台—XeutangXFrance Universite NumeriqueEdraak,台灣也正在進行Open edX平台的開發研究。(本文也因此不會介紹如何操作edX平台,可以直接看由中央大學edX 平台開發研究實驗室非常詳細的平台操作說明。)

2013/12/03

【學習者篇】華語MOOC消息聚集寶地—果殼網

提到華語世界的MOOC,絕對不可能不提到充滿人情味和知識力量的「果殼網」。
果殼網(Guokr.com)在2010年年底推出,很像台灣的泛科學(Pan Sci),希望將生活中各種有趣的議題和科學知識結合,讓更多人能對科學產生興趣。之所以稱為「果殼」網,來自哈姆雷特說的「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創辦者姬十三用這個名字想傳達「網路是我們的果殼,然而在這裡所談論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2013/12/02

【學習者篇】讓你跨平台選課的MOOC目錄網站

MOOC平台五花八門,每個平台上又有各種不同的課程,時間有限的你,如果想一次查到不同平台上所有你想上的課,該怎麼辦呢 ? 這次就介紹四個MOOC選課目錄,讓你更容易的選到想上的MOOC。
MOOC list的首頁可以看到最近30天內會開的最新課程。每堂課都有「開課日期、開課平台、開課學校、開課老師、學科類別、開課國家、課程長度、所需投入時間、考試與否、有無證書、語言、關鍵字tag、使用者評分、課程簡介、課程簡介影片、推薦讀本」這些欄位,不僅這些欄位多半設有連結,對於哪個欄位條件感興趣就能點連結看到更多有此條件的課程。

2013/12/01

【學習者篇】MOOCs課程評分與評論網

時間有限,無法什麼課都上,而且有些課課名很像、有些老師和學校不太熟悉,面對這麼多元的選擇,或許會讓你感到有點不知所措。來看看這些號稱「課程界Yelp」的網站,將透過評分和評論幫助你更容易的做出選擇。
Class central就像是一般選課目錄,可以看到課名、主題、開課日、提供者,但是它還多了一個五等分的評分機制。

2013/11/30

【學習者篇】善用線上小工具為MOOC學習加分

每年,網路上都會出現許多新的小工具,可以用在教學和工作上面。包括線上討論、簡報、製圖工具、製表工具、網站資源組織工具、影音編輯工具、社群軟體等各式各樣的小工具,許多都是免費加入會員就可以使用的。
然而,由於這些工具日新月異,多數都來不及中文化或是以中文進行介紹,導致不習慣以英文查詢和使用網路的人常常跟不上更新速度,也就錯過了很多國外已經流行已久的線上工具。

2013/11/29

【學習者篇】MOOCs帶給中學生的多元學習機會

MOOC對於中學教育階段帶來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拓展更多元的學習資源與經驗。在國外,中學生除了利用MOOC進行課外自主學習之外,還可以將MOOC變成高中承認的進階課程或做為升大學時的銜接課程。以下將依序介紹這些中學生採用MOOC的方式。
自主學習
每個學生學習的方式和速度不同。高中教科書的內容對於具有天賦的資優學生可能過於簡單;然而實體教室裡,老師需要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未必能提供他們進階學習的機會。這些學生現在可以透過MOOC提早接觸到大學名校課程,滿足他們的求知慾,甚至能與國內其他修同一課程的同學實體碰面,透過同儕互助解決課程中遭遇的問題。

2013/11/28

【發展篇】在數位與線上學習的發展洪流中定位MOOC

1962年5月19日,一位母親獲得紐約大學NYU的藝術學位,特別的是,在128學分中有54學分是透過看電視取得的。取得大學學位之後,她繼續進修英文碩士學位,最後成為百老匯的製作人。
紐約大學在1957-1982年間與CBS電視台聯合推出晨間電視節目sunrise semester,觀眾透過觀看這個節目就可以取得大學學分。1957年有177名學生付25元美金的學分費,超過120000人則只看電視課程不拿學分,深受退休職員、在職專業員工和無法受教育的婦女青睞。不過,這個節目到1982年時因為只剩下47名學生而中止。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耳熟,不論是特色、理念或觀眾群和MOOC都有類似之處,只是媒介從「電視」變成「網路」。

2013/11/27

【發展篇】MOOCs於西方崛起的發展過程

MOOC立基於2007-2008年David Wiley在猶他州立大學使用創用CC授權並以wiki提供的「開放教育導論」,還有Alec Couros在加拿大里賈納大學教的線上開放課程「社會媒體與開放教育」。
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 將他們的開放教育理念和大規模線上會議結合,設計了「連結主義與連結知識CCK08」課程,正式把些想法聚集在一起。2008年,Bryan Alexander和Dave Cormier提到這門課時,正式賦予它「MOOC」這個名稱。

2013/11/26

【發展篇】兩岸三地的MOOCs進程—臺灣

2012年是西方轟轟烈烈的MOOC元年,亞洲則到了2013年才開始沸騰。2014年,Coursera指出學生成長最快的就是華語人口,面對這麼龐大的需求,兩岸三地有不同的應對之道。
臺灣和大陸各自有來自政府的支持,臺灣有磨課師計畫鼓勵所有大學嘗試製作國際化、高品質的MOOC,大陸則成立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現由北京清華大學主導。然而,最主要的推動者都來自各個大學。

2013/11/25

【發展篇】兩岸三地的MOOCs進程—香港、大陸

快速成長的MOOC華人使用者中,多數來自大陸。龐大使用者帶來的教育願景、國際競爭力與無限商機,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人積極投入大陸的MOOCs事業。本文將繼臺灣之後,介紹2013年2月到2014年4月間,香港與大陸的MOOCs發展。
香港 : 僅開課不建平台、以英文授課傳遞中華文化
2013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在Coursera開設亞洲的第一門課程—夏瑞夫(Naubahar Sharif)老師的「中國的科學、科技與社會」,為期三週,吸引約六成來自英、美、加的學生。此主題分成三堂課來上,分別是「基本概念、中國社會的科學技術史、現狀和政策的含義」。另外開設的「新中國的歷史(1700-2000)」、「烹飪科學」同樣讓人能更了解中國。

2013/11/24

【基礎篇】從OCW到MOOCs—開放教育資源的發展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將「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定為基本人權之一。唯有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基本權益、發展自我,進而妥適的與社會溝通、回應世界變動。

然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一直存在,不只是因為偏鄉較難吸引師資進駐,地理環境因素也會阻礙教育資源的散佈。但隨著科技發展,只要科技基礎建設環境完善,人人就可以透過網路上傳和下載教育資源使用,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可以有平等的教育資源近用機會。

2013/11/23

【基礎篇】xMOOC的教學設計與理念

隨著主流MOOC平台的推出,2012年被稱為「MOOCs元年」。然而,早在2008年就已經推出以「連結主義(connectivism)」為教學原理的MOOC課程。為了做出區辨,2012年的MOOC被稱為xMOOC,其目的為「延展(extend)學習資源給更多人在線上獲得教育」。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xMOOC到底有哪些教學特色。
xMOOC的設計原型
xMOOC的進行方式以及功能特性,與最初進行教學實驗的大學教師,以及該校根據實驗過程所設計出的平台,有著密切關係。

2013/11/22

【基礎篇】cMOOC的教學設計與原理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這個名詞並非在2012年才出現,其實早在2008年就由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執行線上課程CCK08後所提出的。
CCK08是「連結主義與連結的知識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2008」的簡寫,這是提供給在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正式上課以及非正式讓任何人免費註冊的線上課程。除了原本教室內學生外,大概有20人付錢取得學分,有2300人單純有興趣不拿學分。

2013/11/21

【基礎篇】後MOOC時代—百花齊放的課程模型

哈佛大學Robert Lue教授曾說「MOOC只展現第一代線上教育所能做的事情,現在是時候該超越第一代了。我們早已進入後MOOC時代。」事實上,除了cMOOC與xMOOC,目前在各地已經出現許多MOOC的變形值得我們借鏡,讓我們產生不一樣的課程設計想法。
大型開放線上課程 BOOC—Big Open Online Course (2013/3)
Google為了測試其學習管理系統,提供500位老師免費上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評鑑的課程。由於參與者較少,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系此模式被稱為BOOC(人數不夠稱為Massive)。

2013/11/20

【基礎篇】揭開MOOCs使用者的面紗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很重要的一個特性就是「大規模」的使用者,到底這些使用者來自哪裡?為什麼會聚在一起學習?又會因為大量的人數獲得什麼好處?這些問題一直是許多人感到好奇的。
MOOCs鎖定的對象
由於MOOCs是開放給每個人都有機會使用的線上課程,因此會為不同對象群帶來不同的好處。

2013/11/19

【基礎篇】MOOC與學習資料分析

MOOC之所以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視,不只是因為「連結主義」或「翻轉教室」挑戰傳統教學,也不只是「開放教育」的理念,還有在MOOC上的大規模線上學習紀錄。正如亞馬遜、臉書、google無時無刻都在蒐集你的使用資料,根據這些資料調整成更客製化的服務,同樣的,MOOC留下的大量學習紀錄資料也能用來調整老師的授課方式,提供學生更好的課程。
學習資料分析的發展

2013/11/15

Open source ecology—開放資源生態學締造在地文明新視野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全球貧富差距以及地球資源耗盡的問題,運用「開放」的概念是否能改變這些問題呢?「開放資源生態學」就是答案。

「開放資源生態學」動員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生產者、製造者、支持者,他們善用當地天然資源和開放資源工具,選擇無汙染且能再生的生產方式來建構在地文明基礎設備,同時顧及環境、社會和科技系統的生態平衡。

「開放資源生態學」最終的目標是形成「開放資源經濟學」。「開放資源」讓使用者能參與製作與服務設計的流程,帶來的好處由電腦軟體Linux等的推動結果可見一斑;「開放資源經濟學」則是要擴展開放資源模式從電腦軟體到生活中的實體產品和服務,讓開放的力量進入各地。

2013/10/31

大規模開放課程 : 學術圖書館的法律與政策議題

文 / 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 Brandon Butler 
在支持校園提供MOOC課程時,目前學術圖書館似乎扮演了兩個角色。第一,一如往常的,圖書館要滿足教職員在課堂中使用教材和指派學生讀物的需要,從圖像、文章到軟體,學術圖書館要協助教職員辨識和取得最適合其需求的資源;第二,其實和前一個很有關,學術圖書館要和教職員共同探討隨開放線上環境中教學而來的著作權議題。
學術圖書館通常在校園內被當成著作權專家,因此會被要求和教職員共事,共同決定是否在MOOC教學脈絡下需要獲得某著作的授權,並在必要時刻協助取得授權。

2013/10/07

50美元的義肢—設計的跨國合作

如果你計畫要為發展中國家如印尼製造一個50元美金的膝下義肢,你會怎麼開始?有可能考慮西方世界裡要花費4000元美金的膝下義肢嗎?Waag Society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Fab Lab,以及一個在印尼Yogyakarta的媒體與藝術工作室「the House of Natural Fiber(HONF)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展開合作計畫。

2013/09/30

倫敦大學2013年MOOC執行報告

原作/倫敦大學國際學院學術計畫管理人Barney Grainger 
倫敦大學國際課程(University of Londo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s)由倫敦大學的國際學院和十二個學院共同合作,自從1858年起就開始提供高品質遠距課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遠距和彈性學習提供者。
2013年6月,倫敦大學國際學程發布了四門MOOC在Cousera,每門課都是六週的簡短學科介紹,吸引了橫跨160個國家、超過210000人註冊、90000人參與第一週課程、8843人拿到完成證書、學生滿意度91%。

2013/08/18

利用開放資源生活一整年 - year of open source

當所有權的概念如此普遍之際,很難想像只利用開放資源(open source)可以怎麼生活。
在德國,電影製作人Sam Muirhead從2012年8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展開year of open source計畫,他將把親身體驗的結果以文字和影像在網站上分享,呈現目前開放資源的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許多人誤解開放資源就是免費的資源,然而事實上,開放資源並不代表就是免費或沒有版權的,只是它強調透過不同於版權或專利的授權方式,讓使用者自由使用、研究、調整、分享、加強。就像是食譜,不會阻止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後再分享給其他人,也不會介意其他人將改變後的食譜出書賺錢。 

2013/08/15

Thingiverse—開放數位設計、發揮3D列印機的無限潛力

科技產品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普遍,3D列印機(3D printer)、自動裁紙機(Automatic papar cutter)、雷射切割機(laser cutter)、電腦數位機床(CNC machine)等都更容易被取得,也就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這些設備來自行創造有用而新奇的小物品。 

不過,當人們了解3D列印機的功能後,最常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你需要一個這樣的機器?」就算機器再好用、再普及,也需要先有數位設計才能讓這些機器發揮作用,因此就有了Thingiverse這個解決之道。

2013/08/02

Open Design Contest--開放設計讓全世界共同參與

「設計正在進行一場革命。科技不僅賦權給更多人有能力創造及普及設計,專業人士與熱衷者也能使用它去和世界分享他們的作品。開放設計帶來的改變發生在所有事情上,從傢俱,一直到設計者如何維生…..」


第一場「開放設計競賽」(Open Design Contest)始於2009年,當時只是實驗性質的,被稱為「無限設計競賽」,希望透過競賽,相互交流開放設計背後的想法,同時也凸顯今日的科技工具有辦法將真正的物品數位化。由於此競賽獲得好評,便持續在各地舉辦,吸引更多人對於「開放設計」產生興趣。

2013/07/27

Instructables—輕易和世界分享五花八門的DIY專案

Instructables是一個讓所有人可以上傳和下載DIY專案的網站。以往總是靠書籍將這些DIY方法散佈到各地,現在則有了數位相機和社會軟體,可以讓製作流程更清晰,並增加更多戶動,使DIY更容易也更完整的能被大眾分享。

這個網站始於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在2005年8月由Eric Wilhelm和Saul Griffith創造,原本只是設計團隊Squid Lab分享計畫和聯絡彼此的地方,後來發現這樣分享成果讓他們遇到很多很棒的人、獲得很多機會,而決定要做出一個這樣的網站讓更多人加入。

2013/07/22

Wikihouse—輕鬆組裝出自己的房子

「一個令人感到不適的事實是,幾乎所有我們今日稱之為「建築」的,都是為了世界人口中最有錢的百分之一所做的商業設計。」--Alastair Parvin
Wikihouse的創辦人Alastair Parvin,是英國倫敦「00:/」建築合作團隊的一員,自2011年起開始這個計劃。 

2013/07/12

SketchChair—讓每個人設計自己的椅子

隨著3D列印技術等各種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工具的蓬勃發展,意味著使用者自行製作獨特個人化產品世界的機會大幅提升,然而現有的電腦輔助設計(CAD)系統過於專業和複雜,常讓沒經驗的使用者不知如何操作,導致數位製造過程仍無法普及。

Greg Saul是對於挑戰消費者和設計師界線感興趣的設計師、工程師,他相信個人生產是改變設計面貌的基礎。出生於紐西蘭威靈頓,他在維多利亞大學念工業設計時遇到現在的合作對象Tiago Rorke,由於都對「互動、數位製造、電腦運算設計」三者的可能性感到好奇,便一起組成了Diatom設計工作室,希望能研發開放資源設計軟體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設計。

2013/06/30

深度了解大規模線上課程的「滯留」(Retention)與「意圖」(Intention)

文 /  史丹佛大學 Daphne Koller, Andrew Ng, Chuong Do, and Zhenghao Chen 
2012年,一般Coursera MOOC的註冊人數在40000到60000之間,其中50-60%在註冊後會觀看第一次授課。觀看授課的觀眾中,將近15-20%會在需要程式實作或同儕評鑑作業的課程中繳交作業。繳交作業的這群人中,將近45%會順利完成課程並取得完成證明。整體加總起來,大概只有5%註冊Coursera MOOC的學生會取得課程的正式完成證明。

2013/06/28

Pamoyo—開放設計的時尚服飾

決定穿上什麼衣服,也就決定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何樣貌。

2008年,德國設計師Cecilia Palmer成立的時尚品牌Pamoyo引起眾多矚目。

這是第一個強調使用對生態友善的素材以及再生資源的綠色品牌,並且它秉持著開放資源的精神,公開服飾版型於網路上,有利於設計成品能融合在地不同文化特色,或是展現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2013/06/25

Open source ecology—開放資源生態學締造在地文明新視野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全球貧富差距以及地球資源耗盡的問題,運用「開放」的概念是否能改變這些問題呢?「開放資源生態學」就是答案。
 
「開放資源生態學」動員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生產者、製造者、支持者,他們善用當地天然資源和開放資源工具,選擇無汙染且能再生的生產方式來建構在地文明基礎設備,同時顧及環境、社會和科技系統的生態平衡。

2013/06/16

Design Jam—分享設計過程的腦力激盪

面對一個陌生的設計主題沒有想法、或是想不到有什麼技巧可用時,你會怎麼做呢?

或許你會選擇和同儕討論或是詢問前輩,但是最直覺的一個動作,可能是上網搜尋關鍵字。可惜的是,在網路上你通常只能找到設計的成品,或是幾個人在論壇或部落格裡片段的經驗分享。此時,不妨來「Design Jam」網站逛一逛,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013/05/31

CEMCA EdTech Notes : 理解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

文 / 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 Allison Littlejohn 
本文為Commonwealth Educational Media Centre for Asia (CEMCA)於2013年5月針對MOOCs所做的報告,CEMCA每年都會針對教育媒體與科技的新興主題做一個報告。
報告的內容包含「MOOC是什麼、MOOCs是如何設計的、學習者在MOOC中的經驗為何、學習者如何在開放非結構化且網絡化的環境中學習、學習者在開放環境中學習時都在做什麼、學習者如何自我調整其學習、人們在MOOCs中如何學習」,這些主題想必會吸引不少教育研究者或實務推動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