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1

MIT與哈佛告訴你如何揪出在MOOC作弊的人?

MIT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最近針對MOOC的作弊現象發表了一篇研究。這讓人有點意外,總覺得MOOC是自主學習的地方,為了興趣和自我成長來的,何必作弊呢?但是隨著各大MOOC平臺紛紛提供證書和學分,可能也就使人產生了作弊動機吧!
在開始說明他們怎麼揪出作弊者之前,先來想一個嚴肅的問題!那就是:「該怎麼在MOOC作弊呢?」憑著從小到大的作弊經驗(噢噢不小心說出來了~),真是很難想像出答案!

MOOC是一個完全在線上進行的學習環境,當然不可能探頭看隔壁同學的答案。而且MOOC開課者本來就知道學習者身邊有無數的小抄可以用,甚至還可以隨時呼喚Google大神,所以設計出來的考題自然是小抄發揮不了作用的。(突然想起大學階段流傳一句話:「要是期末考老師讓你們開書考(Open Book),就是因為題目不在書裡面。」)
答案揭曉:「同時註冊兩個帳號,利用其中一個帳號得到所有測驗的正確解答,再利用另一個帳號回答正解,最後當然就能高分取得證書!
這個答案讓人不禁讚歎,這真是一個很具MOOC特色的作弊方式阿!因為Massive,不會有人注意這麼多註冊的人裡面多出一些別具用意的帳號;因為Open,學習者背景多元,老師發現有個學生每次都滿分也不會感到太意外;因為Online,才讓人有機會同時用不同名字註冊。
哈佛與MIT的研究者將這樣的作弊現象稱為「於線上使用多個存在實體複製答案(copying answers using multiple existences online)」,簡稱為CAMEO。當MOOC平臺上出現一些使用者回答問題比一般人快上許多時,很可能就是因為出現這種作弊現象。很可惜的(或是該說很慶倖的),目前還沒發現其他作弊類型。
他們發展了一些運算法從茫茫人海中篩選出這群作弊的學習者。篩選機制包含:
  • 觀察是否在一個帳戶繳交錯誤答案後,有另一個帳戶在短短幾秒或幾分鐘內繳交正確答案
  • 針對一個註冊時表達對證書有興趣的帳號及另一個沒興趣的帳號進行對比
  • 找出在修課過程間共用同一IP位置的帳號(不過,他們會排除超過十個以上的同IP位置帳號,因為這些帳號可能是因為在教室或咖啡館裡共用路由器)
研究者在2012年至2015年於edX開設的115門MOOC中測試這些運算法,在69門課程發現這種作弊現象,其中有1237人利用這種作弊方式獲得證書。另外,擁有20幾份證書的學習者中,將近四分之一的人都是這樣作弊的,這些人加起來占了edX頒發證書的5%。(這告訴我們,如果碰到拿很多MOOC證書的人先不要太崇拜?)
另外,他們發現作弊的學習者通常是「年輕、男性、教育經驗較少、國外」的使用者,最常出現在阿爾巴尼亞(12%)、印尼(4%)和塞爾維亞(3%)。這可能也反映了MOOC證書在這些國家更具有價值。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研究者公佈這樣的研究結果,會不會讓原本沒想作弊的人學會作弊方式呢?或是引發其他創意的作弊方式?
首先,根據其研究指出的作弊人口特色,應該不會有太多作弊者注意到有這份研究結果出爐吧…畢竟研究做出來主要就是在學術圈裡交流交流~
其次,有沒有發現,研究者的研究物件是從2012年開始的課程!代表研究者盯著這件事很久了,就算現在出現其他作弊手段,搞不好也早就被盯上了!這份研究正彰顯了「你作弊,我就想方設法把你揪出來」的態度,或許反而更有嚇阻作用呢!
最後,這樣的研究結果展現出「我這個平臺會為頒發出去的證書負責,我們有辦法揪出作弊的人,因此能獲得MOOC證書的人都是真材實料、品質保證!」的態度,無疑是為MOOC的證書價值提出背書。
研究者也根據作弊現象提出一些建議,包含:把承諾自己不會做弊的榮譽守則(honor codes)擺在更顯眼的位置(其實我還挺好奇這個的作用有多大…)、改善現有的虛擬監考系統並應用在更多測驗上、讓不同學習者做不同試題、打散題目的作答順序、在測驗期限到期後才批改及公佈答案。
不過,他們也提醒這些防範措施可能會不利於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像是學習者可能因此無法一繳交答案就獲得系統回饋,無法立刻知道自己需要加強哪個知識環節,因此教學團隊在預防作弊及重視學習經驗之間還是要慎重考慮取得平衡。(我還想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真的讓不同學習者作不同試題,豈不是讓教學團隊增加不少負擔?作弊學生可能就是少數,值得花這些成本嗎?或許只有一些課程需要這麼謹慎吧!)
至於之前這些作弊獲得的證書最後怎麼處理,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學習者是付費取得證書的,若要撤銷證書恐怕也會引起不少爭執吧!
來源
文/ 柯俊如
Fa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