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8

數位化公眾領域作品之開放授權初探—以故宮為例

博物館最初是貴族富商的私人收藏,往往不開放外人觀看,或只針對特定階級開放。直到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所開設的巴黎羅浮宮,才開始向普羅大眾開放,而其後的博物館也開始認同作為傳遞知識給社會大眾的角色。如今,想到博物館,不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專屬於特殊階級使用的機構。

隨著世界各博物館紛紛投入藏品數位化的行列,加上網路的使用率越來越普及,似乎博物館在科技的催化下更容易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中。然而,許多數位化後的館藏只能在館內才能使用,或是必須經歷繁複的申請流程,甚至支付高額費用才能使用。虛擬世界中的博物館不僅未能發揮網路潛能,突破時空限制接觸各式使用者,反而又像是走回了有所限制的博物館。

2015/05/05

伊利諾大學與Coursera合作提供MBA MOOC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edX合作提供MOOC學分後兩周,Coursera也和伊利諾大學合作發布了iMBA,修課學生可以選擇免費上課不拿證書學分,或是支付79元美金獲得認證證書,也可以申請商學院完成完整的MBA學位,或先拿到單門課學分之後再考慮是否要完成學位。學生可以彈性選擇要取得何種經歷。
伊利諾大學早在2012年就開始和Coursera合作,剛度過百年紀念的商學院想著該怎麼回饋社會而計畫了這個方案。
他們打算以每門課1000美金的價位提供18門課,以專項課程(Specialization)的方式推出,若再加上身分驗證費用,一個學位大約20000元美金。目前實體課程的MBA課程,全職學生一年要支付22000元美金、兼職學生一學期要支付9000元美金,MOOC方案便宜許多。
雖然價格下降、傳遞方式改變,但是課程內容和師資不變。在校內修課可以獲得個案研究資料、考試、教職員對談時間,Coursera則會提供錄製影片、測驗、討論區互動。這其實算是舊瓶裝新酒,因此他們也沒有經過任何額外的行政流程以完成此事。

2015/05/03

開放設計的各種可能

「設計」是一種用來塑造物品以及協助物品傳遞訊息的語言,使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實用性,還能在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各方面做出暗示,喚醒使用者對物品的情感,同時也能讓物品彰顯社會價值、標示出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設計」是挖掘問題、並提出大眾可負擔且有用的答覆,最終職責在於改造人類生存的環境和賴以為生的工具,進而改變人類本身。


如果將「設計」視為一個「輸入-過程-輸出」的系統,會發現日常生活產品設計的開放成分極低,為什麼要有這個產品以及產品的設計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使用者都缺乏插手的機會,只能在輸出的部分,就用途、樣式、功用都已制定的產品上,做出少數的顏色選擇。使用者未必查覺到,一些產品是基於利益考量,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消費、鼓勵購買,做出來的產品卻是壽命短暫、用過即丟;使用者也未必意識到,過程中可能浪費了大量不必要的資源,或是採用了不人性化的設計。而即便擁有一點選擇的空間,這樣的產品卻還是過於大眾化,使人誤解要展示特色的最佳方法乃高價搶購稀有的奢侈品;更有甚者,這樣的產品根本和自己的文化或生活環境不合,即便是一個好的設計,對自己而言卻不是一個好的問題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