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IDEO是一個有趣的全球網路社群,他們相信透過與彼此分享各自的背景、天賦和想法,就可以想出解決全球議題的創新方式。這也就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概念。在這個網站上,他們會拋出許多全球的社會及環境的問題挑戰,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合作討論出解決方案。
他們和大衛森學院、米德爾伯裡學院聯合開設的這堂課是「人本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即「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這堂課和南韓MOOC 2.0計畫一樣,都是由使用者方出發。人本設計流程的第一件事情是建立起對服務物件的強烈同理心,接著再對於物件面臨的問題產生想法、建立原型,並將所做的一切與服務物件分享,最終找到一個創新且能符合物件需求的解決方案。
這堂課結合了OpenIDEO的挑戰活動傳統,提出的問題挑戰是「低收入戶社區的家長要怎麼在最初五年保障孩子生存無恙?」一群學生在此課程中要選一個城市做為服務物件,並經歷「研究、集思廣益、修正」這三個階段。
在「研究階段」,學生會瞭解走入田野與人接觸的好處,並在面對面的互動經驗中將複雜的問題賦予人文精神。他們也會學會如何和不同對象進行訪談,並在多元背景的同儕審查下,理解該問題所處的國際脈絡為何。另外,學生在每週的工作坊中,會反思該怎麼發展同理心、不帶成見的傾聽,以及避免只根據直覺就提出前提假設。最後,學生要將在此階段的收穫、觀點,以及找到的個案、成功故事在OpenIDEO平臺進行分享,接受全球其他參與者的點評。
這些資訊累積起來,將形成一個結合當地與全球視野、且環繞問題挑戰討論的社群資料庫。這將能改善MOOC被詬病的缺點之一:「只著重於知識的單方向散佈,而非建立一個共同創造知識的社群。」
累積足夠人本設計知識後,學生在「集思廣益階段」要進一步聚焦所選城市的特殊問題,應用人本設計的知識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最後,在「修正階段」,學生則要將想法發展為可以具體落實的模型,並接受使用者的回饋。一方面測試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另一方面則獲得關於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言。同樣的,學生在這兩階段的收穫也要在OpenIDEO與眾人分享。
學生在修課過程中,將會發現獲得批評是創新的必經過程。而且他們也會領悟到,失敗既是過程的一部分,也是測試前提、建立對於使用者同理心的工具。學生將會不再以「腦袋裡接收多少知識內容」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成效,而是由「自己能否合作解決一個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來進行衡量。
今年8月20日,這門課將會在NovoEd開設。課程長達七周,無須任何背景知識。課程除了透過讀本、個案研究、影片讓學生獲得人本設計的觀念,也會讓參與者將人本設計過程應用於一個真實世界裡的設計挑戰。課程參與者必須組成2-6人的設計團隊,最後要和隊員實體碰面、將這些設計實踐出來,因此團隊成員最好是地理位置接近的人。這門課預估每週要花5小時:1-2小時為個人作業、2-3小時為小組作業,完成課程要求可以獲得由+Acumen與IDEO.org.聯合頒發的完成證書。
NovoEd是一個很適合團隊合作的MOOC平臺,也是由史丹佛大學開發的。在此平臺上支持許多社群活動的功能,這也許是Open IDEO為什麼會選擇在此開課的原因(對於NovoEd平臺操作有興趣者可以看這一份入門檔)。如果你沒興趣或是沒時間組織團隊完成作業,其實可以自行觀看Open IDEO人本設計的網站DesignKit,內容包括人本設計的概念、方法、個案及延伸資源,非常豐富,許多資訊都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喔。
來源
- Inside Higher Ed – Allison Dulin Salisbury – “The Inverse MOOC”
- https://novoed.com/design-kit-q3-2015
編譯/ 柯俊如
-----
MOOC常被批評只著重於知識的散佈,而非建立一個共同創造的社群。戴維森學院、米德爾伯里學院和OpenIDEO(http://www.ideo.org/)合作開課,想顛覆MOOC這樣的印象。
OpenIDEO和許多公司合作,會提出許多挑戰大家的問題, 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共同來回答。他們有時候會使用電話,讓無法使用網路的地區也能發表意見。
這次他們合作開的十周課程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http://www.designkit.org/)」,結合了OpenIDEO的挑戰活動,提出的問題是「低收入戶社區的家長要怎麼在最初五年保障孩子生存無恙?」一群學生在此課程中會經過三個階段:研究、集思廣益、修正,並且選一個城市作為聚焦對象。
在研究階段,學生會了解走入田野與人接觸的好處,並在面對面的互動經驗中將複雜的問題賦予人文精神。他們也會學會如何和不同對象進行訪談,並從同儕審查後的正式研究中發展出此問題所處國際脈絡的認知。透過每周的工作坊,學生會反思該怎麼發展同理心、該怎麼不帶成見的傾聽、該怎麼避免出於直覺提出前提假設。學生於此階段,會在OpenIDEO平台分享觀點、個案和成功故事,接受全球其他參與者的點評,最終將形成一個結合當地與全球視野的社群資料庫。
到了集思廣益階段,他們會進一步思考聚焦城市所具有的特殊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同樣他們要在平台上和眾人分享及共同討論。
最後,在修正階段,學生會將想法切割成可以具體設計模型的片段,做成模型後接受使用者的回饋,一方面測試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另一方面則獲得關於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言。在此過程中他們會發現獲得批評是創新的必經過程。失敗是過程的一部分,也是測試前提、建立對於使用者同理心的工具。他們也學會不能根據你知道多少內容來衡量是否成功,而是從他們是否能力合作就一個真實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來衡量。這個過程同樣是在網上與全世界的參與者共同進行。
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能提出研究對象並對其進行研究的社群,比單純散佈關於研究對象的知識更為重要。MOOC可以成為促進參與的一股力量。
摘要/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