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1

90后最好学,80后最土豪:2015在线学习者全画像

雖然MOOC在亞洲已經是第三年了,但是仍然是年輕族群在使用,不像國外會以退休後人口為主。不過,今年的學習者有41%是在職人士,可見MOOC真是一個在職進修的好地方。

學習者有76%是依據個人興趣選課,45%則是考量課程能否滿足工作需要。在未完成課程的人中,超過一半是因為自製利差或是拖延,也有許多是因為沒時間或是課程不如預期而中輟。

如果課程有企業承認,80%的學習者會更有意修課。大學承認的課程及提供獎學金也會提升學習者的動力。

2015/12/28

開放公眾領域圖像的中繼站:Artstor的IAP服務

許多博物館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數位化館藏,因此無法輕易答應立刻以開放授權釋出這些公眾領域館藏的圖像。然而,國外有許多博物館選擇加入「學術印刷用圖像 (The Images for Academic Publishing, IAP)」計畫,提供高品質數位化館藏圖像於學術及教學用途。

2006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決定投入數位化過程,預期到2013年時將會有超過54萬幅數位化的館藏圖像,同時他們也制定了圖像使用的策略規劃。2007年,注意到學術出版在數位時代使用素材時遭遇不少挑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動IAP計畫,由博物館提供免費圖像供學術出版使用。所有參與計劃的博物館可以將圖像上傳到Artstor數位圖書館,並會簽訂一份授權契約,像是他們的授權契約內就明訂使用者只能將圖像用於非商業性用途,而且不能印刷超過2000份(因為多數學術出版品都不會超過2000刷)。

2015/12/27

美國國家藝廊採取的開放政策

美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的開放政策時常受到推薦,因為他們在政策裡清楚說明開放的願景、範圍以及使用者注意事項,像是提供使用圖像時的出處標示範例,以及特別提醒使用者自行使用國家藝廊的圖像於作品內時,不能聲稱國家藝廊認同該作品的內容。

國家藝廊在2012年制定開放政策,並開始將2幅數位館藏圖像上傳到網站,至2014年網站上已有3萬5千張圖像。使用者可以在無任何限制下,免費下載高畫素的圖像,網站發布後的六個月內,就已經累積了超過一百多萬的下載次數。

2015/12/25

如何利用公眾領域作品營利?

進入公眾領域的作品不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可以將這些作品用於各種用途,當然也包含賺錢!

開放知識基金會的公眾領域評論網站(The Public Domain Review)就有一個線上商店,專門販售利用公眾領域圖像做成的紀念品,包含衣服、提袋、明信片,還有一個手動的動畫播放器,這些收入將用來支持網站的運作。Antique clipartGrandmas's graphics兩個網站在分享公眾領域作品之際同樣也有販賣周邊商品。

2015/12/24

華特斯美術館採取開放政策的考量

華特斯美術館(Walters Art Museum)是OpenGLAM的代表,館員希望以獨特且創新的方式開放他們的館藏。

最初,華特斯美術館是受到維基百科的啟發而開始嘗試開放館藏。2011年,華特斯美術館、巴爾的摩遺址(Baltimore Heritage)與維基百科共同舉辦一個活動:GLAM-WIKI Baltimore,活動中有一系列講座,專門向GLAM(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專業人員說明如何與維基百科進行合作。2012年2月,華盛頓特區舉辦了一個GLAM營隊,讓維基人與GLAM的專業人員齊聚一堂,共同為美國的GLAM-WIKI發展高品質的計畫、資源與課程。華特斯美術館的網站與社群媒體管理人Dylan Kinnett出席了該場活動後便開始與維基百科合作,上傳超過18000幅高品質館藏圖像到維基共享資源,成為開放文化機構的先驅。

2015/12/23

開放出版:回應數位時代、與更多讀者同樂

為什麼要以創用CC授權書籍呢?本文將告訴你幾個創作人的故事,讓你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而開放授權帶給他們什麼好處!

開放授權讓讀者更容易取用

世界銀行在2012年訂定開放取用(open access)政策,世界銀行自己做的研究會以創用CC 姓名標示授權,委託第三方的研究則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這個開放知識庫(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現在已經有超過13200份刊物可以下載。

2015/12/22

六間博物館的開放館藏圖像現況

在之前一系列對於特定博物館、藝術館開放政策或經驗分享的介紹後,本文將一次介紹六間文化機構的開放館藏現況。許多文化機構雖然沒有採用公眾領域標章PDM、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或是創用CC的授權條款,然而在網站上公布的圖像使用條款或開放政策都是符合開放原則的。

德國數位圖書館

德國數位圖書館是1913年才成立的圖書館,沒有很多公眾領域素材,只能將數位化後的館藏置於圖書館內供讀者使用。不過,他們提供了100本進入公眾領域的席勒及歌德經典著作給Europeana。普魯士文化資產基金會領導人Herman Parzinger指出,「德國數位圖書館的目標是提供每個人能不受任何限制的取用德國的文化及科學資產,也就是說,要讓整個德國都能取用上萬本書籍、典藏物品、圖像、雕像、音樂與聲音檔,以及影片與配樂。」

2015/12/21

Moocs-for-credit partnership sees slow start on completions

edX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於2015年春季宣布合作全球新鮮人學院(Global Freshman Academy),當時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教育型態而感到非常新鮮。這個計畫在秋季時正式執行,開了三門承認學分的MOOC:Human Origins、Introduction to Solar Systems Astronom、Western Civilization: Ancient and Medieval Europe,吸引了34086人註冊,然而只有不到1%的學習者達到能拿學分的門檻。

雖然有學分這個新誘因存在,但是每門MOOC都還是只有約1100位活躍的學習者。這些人要先支付49元美金獲得經身分認證後的證書,並取得C以上的成績,之後只要再支付額外費用給大學後就能得到學分。1100名學習者中只有323名有機會獲得學分。

2015/12/20

Class Central 2015年西方MOOC發展趨勢及好課回顧

Class Central今年也做了MOOC回顧,一起來看看今年的MOOC發展三大趨勢:「自助課程興起、鎖定高中生用戶、免費證書陣亡與MOOC的營利之道」,還有最受到Class Central使用者喜愛的十門好課是什麼!
自助課程的興起
三大MOOC平台陸續採用自助課程,不再有課程的開始與結束日期,讓學習者更能自主彈性的規劃。

2015/12/16

影片創作者為什麼會想採用開放授權?

一部影片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時間、金錢才能完成,而且每個畫面安排及故事敘事方式都來自創作者的獨特觀點。為什麼會有影片創作者願意免費分享他的影片,甚至讓他人輕易改作影片呢?有人是為了能透過開放授權,讓影片傳遞的更廣、使更多人接收到影片傳遞的訊息。

Khalid Albaih是蘇丹人,他以卡通記錄在蘇丹與阿拉伯世界中的生活。他說:「打破誤解、建立東方與西方的橋樑並創造對話空間,一直是我創作時的主要目標。」

2015/12/15

使用開放授權的音樂人能獲利嗎?

音樂人很容易與創用CC連結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希望歌迷能開心的唱著自己做的音樂,並用各自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而且,饒舌音樂的取樣文化也與創用CC自由混搭再利用的精神不謀而合。不過,難道利用創用CC授權音樂,不會危及到音樂人的生計嗎?

CC總部很樂於聽到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回覆是:「首先,由於我們的授權為非專屬性的,也就是說並不會限制你只能以創用CC授權作品內容,你可以同時使用其他能使作品獲利的授權方式。換句話說,你能在你的網站上以創用CC授權條款散佈一首歌,同時以傳統著作權授權專輯裡的同一首歌。其次,創用CC裡的非商業性條款是一個誘因機制,讓人們可以在最大化作品傳播效果的時候,仍能控制著作權法所保障的商業用途限制。」也就是說,透過創用CC的其他要素讓你的音樂變得更流行時,他人將受限於非商業性的條件,不能販售你的歌曲。

2015/12/14

詮釋資料以CC0宣告進入公眾領域

文化機構除了分享數位化後的公共領域館藏,其實也可以將他們描述館藏的詮釋資料(metadata)以CC0釋出。書目上的書名、作者姓名、出版社、出版年、所屬類別等,就是一種詮釋資料。開放眾人任意使用的詮釋資料將有利於「連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的發展,讓網路上各種相關的資源得以互相串連。

想像一下,未來只要在網站上搜尋梵谷的星空,你就可以得到由文化機構專業館員提供的創作年代、地點、典藏館等資料,甚至是關於星空的各種版本資訊及簡單的說明。由於這些資訊來自文化機構的權威專業,將會比網路上隨便找的部落格等更為正確,你不用再擔心會不會找到錯誤資料害報告內容出錯。而且,這些文化機構釋放出來的館藏詮釋資料還能再與其他網站提供的梵谷生平、星空的創作背景、梵谷故居的旅遊景點說明等資訊相連結,你可以想像成好像有一條線串起散落在各處與梵谷相關的資訊,文化機構提供的這些詮釋資料可能就能作為這條線,幫你一網打盡所需的相關資訊。

2015/12/12

開放教育資源帶來的好處

許多人為了弭平教育落差而提供開放教育資源。一位介紹開放教育資源與創用CC授權的開放計畫志工Kasyoka Mutunga就說:「對於多數人而言,創用CC授權只是一個法律工具—一個基於著作權所建構出來的東西。但是當你實際進入場域,你會看到它如何影響學生的生活,這就不再只是一個法律工具而已。它會成為人們用來提升自己的裝備。它不再只是關在象牙塔內所發展出來的法律物件,它真的會改變生活。」本文將介紹幾個開放教育投入者和使用者的小故事,帶大家進入這個因開放授權有所改變的場域。

2015/12/11

遊戲採用開放授權:更多人玩!傳播更廣!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遊戲設計師總是希望自己可以與他人分享玩遊戲時的快樂,而且他們也知道有越多人參與遊戲時就會越好玩,創用CC授權方式正好能滿足遊戲設計師的需求!

Cards Against Humanity

Cards Against Humanity是最知名也最成功的開放授權紙牌類遊戲。這款遊戲很簡單,卡片分成白色與黑色,一個玩家問黑卡中的問題,其他人回答白卡中的答案,對應起來會變成非常好笑又奇怪的句子,很適合派對中眾多朋友一起玩。

2015/12/10

開放教育資源姓名標示大哉問

數位學習研究者Brenda Padilla在他的部落格裡,指出幾個在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時的姓名標示困擾,或許也是國內一些開放教育使用者正面臨的問題。

首先,Brenda同時開設兩門MOOC,會同時準備兩堂課程的教學活動與素材。雖然兩門課程並不相同,但是內容是相似的。這讓他感到困惑,不知道是否要註明其中一門課程來自自己的另一門課程。而且他在一門課裡會使用非常多由他人創造的資源,不清楚是否所有使用到的開放教育資源都必須標示出處。

2015/12/09

哈佛、MIT研究:MOOC加劇學習成效的差距

哈佛與MIT的研究者利用edX上68堂課、164000名學生的註冊資料進行研究,發現MOOC參與者通常都住在高教育背景且經濟寬裕的地區。
這些學生的所在地家庭收入平均為16400元美金,超過平均值。13-17歲的參與者中,更是主要來自家庭收入平均為31700元美金的地區。這個歲數正是學生最能積極吸取知識的年齡。

2015/12/08

公眾領域帶給社會、創作者與使用者的價值

著作權法讓創作者能全權決定作品的用途並因而保障由作品獲利的權益,但同時也增加了他人取用其作品的成本。若是作品的著作權保障期限太長,他人就難以利用該作品進行改編或創新,對於整個社會文明與知識的進展都會形成不利影響。在著作權法保障範圍之外的公眾領域 (Public Domain),是任何人無須詢問、不用付費就可以任意用於各種用途的資訊資源,希望大眾能因而降低取用成本,產生更多取用文化及進行創新的機會。

2015/12/07

Europeana:為數位文化遺產營造公眾空間

Europeana的願景是:「建立一個歐洲數位文化遺產的公眾取用處,讓其成為所有對其有興趣者的公共財。」2012年,他們跨出重要一步,讓完整的資料集進入公眾領域,每個人因此可以免費而自由的重複使用這些由歐洲文化遺產機構提供的歷史、藝術、文學、音樂、電影、設計與時尚諸多面向的豐富資料。Europeana基金會執行長Jill Cousins將在本文介紹Europeana的下一步,指出現階段他們思考中並試圖解決的問題。

2015/12/03

Coursera chief: iMBA a glimpse at future

Coursera今年起和伊利諾大學提供價值兩萬美金的完整iMBA線上學位。Koller最近在伊利諾大學演講,就說這是因應快速變遷世界的未來教育模式,特別是對於資工、商務或健康領域的專業學位而言。

Coursera最大的客戶群就是25-35歲尋求促進職場技能的人,通常都是對商務、資料科學或其他科學技術領域感興趣的人。

2015/12/01

文化機構開放館藏時會面臨的挑戰

2014年7月,在創用CC舉辦的「公眾領域實務座談與展示會」中,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黃凱祥先生提到,博物館在數位化典藏及決定是否開放時,其實面臨很多實務上的問題。像是他們無法判斷館藏權利人是誰、無法判斷物件是否已經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

讓屬於公眾領域的作品繼續以公眾領域的姿態在網路上現身,使這些見證人類歷史文明的館藏被更多人看到,是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不禁使人好奇,落實下來真的那麼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