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FutureLearn’s 2016: Year in Review

[FutureLearn 2016回顧]

*有五百兩千多萬註冊用戶,其中兩千三百萬是2016年增加的。480課程中有225門是今年增加的。有超過109個合作開課夥伴,64個是大學。
*5月發展出類似Coursera專項課程與edX X系列的課程證書(program)。學生完成課程要求後可以獲得獎勵,部分會提供學分,現有18個。
*與澳洲的Deakin大學合作設置學士後學位(碩士學位),其中有必須付費才能上的課程,學費約為18000-24000元歐元,畢業證書需另付。
*FutureLearn可謂是最好看的MOOC平台,連證書看起來都很棒。不過並沒有行動app
*雖然多數MOOC平台都因為開課方式改變導致討論區人數與活躍度下降,但是Futurelearn並不在此行列中,仍然非常講究具社會互動的學習體驗。他們的課程分成很多步驟,每個步驟下面都有一串評論。


2016/12/14

Udacity’s 2016: A Year in Review

[Udacity2016年回顧] 非常多不同的運作細節,很創新,推薦!!!
*創辦人Sebastian Thrun交棒給新的CEO Vishal Makhijani
*使用者人數約4百萬人,是第5MOOC平台(Coursera>edX>學堂在線>futurelearn>Udacity),已有三千多名Nanodegree畢業,其中900名取得相關工作。
*之前他們建立了許多程式語言或流行科技的Nanodegree,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需求,但是在今年,他們的目標轉換了,以「未來工作」為出發點開設Nanodegree:自動車、虛擬實境開發、人工智慧,甚至以30秒電視廣告進行宣傳(Coursera之後使用電視廣告宣傳的MOOC平台)
*除了2014年推出的一個月200元美金之Nanodegree2016年他們推出了非常多元的Nanodegree新模式,學生只要付費就能經歷到不同鞭策自己學習的課程進行方式:
>>Nanodegree Plus是畢業後六個月後能就職的保證班,每個月要花300美金,但若沒就業會全額退費。
>>Udacity Connect是原本一個月200元美金之Nanodegree再加上99元美金,就能到附近的一個場合跟同儕面對面互動。
>>Udacity Connect IntensiveUdacity Connect有更嚴格的時程表,學生會每周六在教室內待五小時。在加州的一個實際案例中,原本12個月才完成的Nanodegree能在三個月內完成。
>>semester pattern會將Nanodegree區分成三個學期,每個學期都是三個月,一學期800元美金,且有申請流程。
>>Nanodegree Lite較低價,但享受的服務也較少。

2016/12/13

edX’s 2016: Year in Review

[edX2016年回顧]

*雖然是第二大MOOC平台但離Coursera很遠
*年底達一億使用者,四百萬人是今年新註冊的
*包含牛津大學的16所學校於今年加入合作,共109個夥伴
*提供1300門課程,53門為專家教育課程需付錢、13門課程承認學分(多數為ASU全球新鮮人學院ASUs Global Freshman Academy的課)
*註冊人數最多的課程主要為資工課程及英文考試準備課程
*起初靠著哈佛與MIT的六億美金可以非營利,然而edX的職員人數大約150-200人,現在也必須營利方能支持edX運作,故今年起開始停止提供免費證書。
*付費證書類型分兩種:X系列(45個,約$200)與微碩士(20個,約 $850),兩者皆為系列課程,但是為碩士課程的學分有可能用在正式碩士學位上,亦即有機會先修線上課程後再入學註冊修完實體課程取得學位。去年十月提出第一個供應鏈管理微碩士,今年九月則有8個國家14間學校採用微碩士證書。
*除了證書,edX也藉由與其他合作大學簽約收取費用,不過與各合作夥伴的分紅機制並不清楚。
*網站介面並無明顯改版,然而平台後端因為是開源,已有許多進化。
*因應學分抵免的需求,edX在去年大量投入於測驗機制的發展,希望能達到公正又具有質量。像是隨機分配的考試題目、限時考試、未付費者同儕評分而付費者由老師手改、虛擬監考等。
*除了edX有學分抵免的MOOC外,FutureLearnKadenze 也有。 OpenLearning則為在職訓練發布 learn.com.au ,可修課以取得澳洲承認的資格。


2016/12/12

Harvard and MIT Turn MOOC Data into Knowledge

許多MOOC開課者(學校機構人員)開始蒐集學習者的資料,用來評估課程與學習者表現。老師可以據此了解觀眾需求並修改課程進行方式或內容,並根據學習者的組成背景試圖了解如何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
不過,MOOC累積了大量且種類多元的資料,我們必須謹慎思考如何用這些資料來全面性的理解學習者。這些資料來自領導者、研究者、學生等不同學習群體,不同人有不同需求與目標,因此這些資料應該要用來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
哈佛和MIT一直以來都有針對edX上的大量資料進行合作研究。MIT善於分析大量資料、哈佛教育學院則有指出哪些問題是重要的相關知識。edX專業人員會每週將課程資料匯出以利研究分析使用。他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對資料感興趣的研究者、想修正教學方法和教材的課程管理人員、想了解整體學習者行為模式的機構管理人員。
起初他們會給予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資料組合類型,以利其方便使用。他們稱其為canonical data set,這些資料組合既能滿足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又能符合資料蒐集時的定義方式。舉例來說,「個人課程資料組合」摘述了使用者在課程裡的活動,包含點擊次數的行為資料、性別與地理位置的背景資料、分數與證書的表現資料。目前這個資料組合涵蓋了將近60種資料,他們會持續更新並會提供視覺化報告。
哈佛和MIT認為這並不單純是對內的投資,而是要能服務更大的群體。未來會持續舉辦討論edX資料與使用方式的聚會,希望可以形成一個共享MOOC資料分析工具與觀點的社群。

http://er.educause.edu/articles/2016/12/harvard-and-mit-turn-mooc-data-into-knowledge

2016/12/07

Coursera’s 2016: Year in Review

2016年,Coursera做了哪些事?

*Coursera2016年成長的新用戶為6百萬人,與2015年相同。
*Coursera147個合作夥伴,課程是所有平台中最多的(超過1700門課,超過700門課為新課)。課程超過四成是商業管理、資訊工程和資料科學領域。
*Andrew Ng去百度後,創辦人Daphne Koller也去了Calico,不過兩人仍會在Coursera扮演一定的角色。
*2014年起便開始重建平台以便推出自助 On Demand”課程,讓使用者任何時候都可以註冊上課,2016年網站改版時許多課程消失引起一陣騷動。除了網站改版,APP也改版。
*首次發布只有付錢者(2萬美金)能上的伊利諾大學碩士班(iMBAMCS-DS)iMBA目前約有270位學生,大約可以讓Coursera5百萬元美金。Daphne Koller 曾說五年內名校會提供線上學位。
*藉由販售專項課程證書賺錢(目前有超過160個專項課程)2016年大概可以賺5-6千萬元美金。現在開始推出月支付選項。
*成為第一個拍攝電視廣告的MOOC平台
*發展Coursera for Business,協助業界培訓職員
*Coursera曾實驗過由人引導的課程,學習者付更多錢就能獲得導師協助,但此實驗似乎失敗。


2016/12/01

Class Central’s 2016: Year in Review

* Class Central2016年的重點成就:

--光在2016年就吸引了三百萬名使用者及留下八千多筆評論,成為最知名的MOOC搜尋引擎,其營利也靠著聯盟與合作對象的廣告費用達到穩定階段。
--Class Central2016年持續以往的良好慣例,根據使用者評分列出最受歡迎的50門線上免費課程( https://www.class-central.com/report/top-moocs/ ),並在部落格持續發布數據與分析,不僅多人拜讀,也常常被其他媒體所引用。

* Class Central2016年做的新嘗試:

--辦了第一場專題討論 MOOCs & Teacher PD: Mindless Snack or Hearty Fare?,請了CourseraedX的研究者來分享
--發布一個網站功能Follow Button for Education,讓使用者能追蹤學校或是開課主題及平台,接收最新消息或課程推薦
--根據課程評價內容及相關數據分析選出職場所需課程,製成職場指南,讓學生能快速了解那些課程能讓他們學到職場新技能,
--在首頁增加Meet Your Next Course按鈕,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了解使用者的偏好,協助其個人化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