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俄羅斯的MOOC發展及Open Education、Universarium平台

俄羅斯雖然在2013年就已經是Coursera註冊人數第五名的國家,卻在2015年9月才正式發布國家級MOOC平台Open Education
Open Education平台是由莫斯科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等八間知名大學組成的「開放教育國家平台」聯盟合作開發的,每間學校投資5千萬盧布,於Open edX的平台基礎上發展而成。

2015/10/21

MOOC局內人與局外人之間的鴻溝有多大?

MOOC局內人包含MOOC教學者、研究者、平臺開發者以及其他與MOOC有關的工作人員,MOOC局外人指的則是上述這些角色以外關心開放線上課程的人。Joshua Kim發現MOOC局內人與局外人對於MOOC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大,雙方卻也無意更瞭解彼此的想法,導致對於開放線上課程感興趣的人無法團結起來有更好的發展。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局內人與局外人的對照組,讓你看看他們的差距有多大:

2015/10/20

Here’s how open online education is empowering learners in India

Coursera與賓州大學、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合作,為了瞭解完成MOOC課程的人做了一份調查。調查對象大約有52000人,其中72%表示對職場有幫助、61%表示對教育有幫助。

社會經濟地位或學歷較低的學習者都說MOOC帶給他們很大的影響。其中,82%與76%的印度學習者顯示有更好的職場及教育成效,遠高於全球平均。

印度在職人士的90%表示他們會因此有機會獲得更好的職位,高於全球平均的87%。36%的人則指出會有升遷、加薪等好處。

教育尋求者中,35%期望獲得更進階的教育、68%則希望增加特定領域的知識。

另外,男女比為59:41,最多人的年齡區間為26-35歲,57.6%為全職人員,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為美國、中國、印度、巴西。



2015/10/19

MOOC辍学率高达95%,未来发展模式怎么变?

因應MOOC的高中輟率,本文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首先他將MOOC使用者分成三類:重度使用者、重點培訓使用者、易流失使用者。重度使用者興趣強烈、主動性高,人數少卻有機會成為合作對象。重點培訓使用者的主動性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與平台若即若離,平台要努力將它們留住甚至使其轉為重度使用者。易流失使用者沒有明確目的,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針對重度使用者,可以組成實體環境內的小組,以便進行更深入的交流。通常這類學習者都是對於課程內容有一定了解且願意為了學習支付一點費用的人,平台可以付錢請能解決課程問題的人參與小組,替重度學習者解答,同時也與重度學習者收錢支付場地與聘人費用。

針對重點培訓使用者和易流失使用者,可以透過設立課程獎學金或任務獎勵機制,激發這群使用者的積極性。任務獎勵機制可以是自己的課程學習任務,也可以是協助同學解答的任務,學習者在此過程中會感覺到有趣,又能提升自信心,並互相幫助,便會提升學習動機。另外,平台可以藉由收取微薄費用或先收費再退款的方式,讓這群使用者會更願意留下來。
對於平台而言,這些方式都可以獲利。除此之外也可以提供學分互認、賣課程、考試認證、建立網路大學等方式營利。

http://business.sohu.com/20151019/n423572000.shtml

2015/10/15

如何善用軟體避免線上學生作弊

許多人對於MOOC這類完全在線上進行的課程如何執行考試感到質疑。本文介紹幾種可以確保線上學生不會作弊的方式。
1.線上虛擬監考:
考試者全程錄影後以視覺辨識軟體分析,並針對可疑處靠人力檢視。有個軟體叫做Remote Proctor Now (RPNow) ,edX目前和其公司Software Secure合作促成全球新鮮人學院(Global Freshman Academy)的線上考試與身分辨識得以順利進行。使用這種軟體通常只會發現2-3%測驗異常狀況,而且很多只是偵測到不小心走過來的寵物或人,也可能是考試者打噴嚏咳嗽等。

2015/10/13

当MOOC遇上大数据 能“照”出什么?

北京清華大學開設<數據結構>與<計算幾何>的鄧俊輝教授善用大數據掌握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他以學習次數和學習效果兩個指標衡量學生,發展出「麻將牌」評比方式(有興趣者直接見原文,難以簡略說明),由學生的學習曲線判斷哪些人特別需要老師輔導,也可以猜測出他們需要哪種類型的輔導。

鄧老師會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習題完成排名,讓學生因此能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另外他也發現MOOC其實不容易照顧到菁英學生群,因此他訂出「在慕課一次作業達到90分就可以在線上清華大學全校公選課修課,在公選課獲得兩次作業90分就能進入清大計算機系的實體課堂中學習。」讓優秀的網路學習者有機會體驗一下北京清華的校園生活。

鄧老師也指出,目前人力資源部門往往耗費大量成本選拔人才,但是朝聘後資料就作廢,MOOC留下的學習行為紀錄則能在三利用,不過MOOC資料庫要特別注意隱私問題。

http://info.edu.hc360.com/2015/10/131427685515.shtml

在线学习时代,MBA教育要如何“突围”?

10月10日至11日,GMAC(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與MBA教育機構在北京舉辦「中國MBA培養院校管理學院院長領導力論壇」,預測2020年管理教育的趨勢為「大規模、全球化、多元化」:2015年就有19萬名考生參與GMAT考試,每年有200萬名商學院新生;隨著各間學校競爭力提升,知名商學院逐漸從北美移到他國;一些院校逐漸縮短傳統兩年制MBA,提供一年制、兼職MBA和EMBA。 線上MBA的申請人對於線上課程的接受度為89%,MOOC相比傳統MBA可以更便利,且可以改變根據分數判斷學生能力的傳統鑑別方式。MOOC目前尚未帶來全面衝擊,不過對於在職訓練來說是很方便的。


http://www.jiemodui.com/item/30278.html

2015/10/12

提高MOOC完成率的新方法:在线课程平台+Acumen的实践

+Acumen發現三種類型的小組的線上課程完成率比較高

1.同事小組:4-7名來自同工作場合的同事,課程主題與工作相關
2.圖書俱樂部小組:3-8名有不同興趣與背景、實體見面的朋友,會將周末社交活動結合學習。
3.虛擬夥伴小組:利用網路組成社群,通常有一領導者負責組織協調。

他們也對於想創建小組的人提出建議
1.最好建立成員可以時常碰面的小組
2.團隊至少有3人
3.團隊成員最好是朋友或同事
4.可以善用網路工具強化連結,如Stormboards、FaceTime、Google hangouts、Google doc

http://www.weixuexi.org/detail_2015101209393512205865aca8c21200f0b1.html

2015/10/09

MIT微碩士(MicroMaster’s)證書讓你先修課再申請研究所

MIT於2015年10月6日宣布,它們將推出「逆向招生模式(inverted admission)」並提供新的「微碩士(MicroMaster’s)」證書。這是一種新的碩士學位取得管道,學生先在edX修滿一學期課程並達成線上課程要求,之後通過經監考的考試,以此申請MIT碩士入學。申請進入MIT研究所後,只須於MIT校內完成另一學期的課程,就能取得碩士學位。
這樣的招生模式顛覆以往「先申請、後就學」的順序,變成「先就學、後申請」。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線上課程中發現自己的潛力、判斷MIT的教學內容與風格是否適合自己,同時也在課程中藉由作業累積自己的實力證明。MIT的老師則可以利用學生在線上課程留下的行為紀錄與作業表現,判斷這個學生的能力與學習態度是否是MIT需要的人才。對於雙方而言,碩士申請入學不再充滿變數,學生不用揣測老師透過成績單與申請資料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老師也不用擔心收到看似厲害實則不怎麼樣的學生。

2015/10/06

印度學霸利用開放教育資源自學

Ahaan Rungta今年16歲(厄...照片看起來不像诶@@),他在3歲就在算數學,7歲就會微積分,13歲在學量子力學。他從5歲開始就利用MIT的OCW自學,之後開始在edX修課,他已經通過了55門課了!!! 他學的主要是數學、化學與物理,他說OCW比學校還棒,根本就是個天堂!
10歲時他寫信給MIT,說他開始能以比較抽象概念思考的思維來解題,他無時無刻都在解題,為之廢寢忘食。

Ahaan Rungta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2歲時搬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羅德岱堡,希望能找到"同好",13歲時他的家人搬到劍橋,而他第一次拜訪了MIT。之後,他常常在他爸爸於MIT學生中心經營的印度餐廳理解題。

他說,在學校裡常常要過一周後你才知道自己的作業寫對了沒,線上課程你可以立刻獲得回饋,就可以更快進入下一道題目。

他將來希望能主修數學與資工,不過他是個活在當下的人,他說這也是他可以高效工作的原因,他並不擔心未來,就只是放鬆而專注地度過現在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