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ushig Myanganbayar在15歲時就修了MIT的MOOC並取得高分,引起媒體關注並因此進入MIT。
他在MIT總是常常使用office hour拜訪老師,因為這是MOOC所無法提供他的。在線上課程中,雖然可以透過討論區獲得答案,但是未必能獲得好答案。
在MIT他學到,每個人不管多棒,都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建立複雜又令人驚豔的東西,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內讀書無法做出什麼東西,除非你是愛因斯坦。
Myanganbayar現在仍然是MOOC的粉絲,他進入MIT後持續選修MOOC,特別是資料科學方面的課程,以利他能完成專題研究報告,像是如何替視障者建立電子手套。他覺得MOOC很像是免費的書籍,可以觀看多次,也可以一本接著一本的看下去。
但是,這些書/課程不會教你要如何解決你周遭的問題,Myanganbayar說:「修完MOOC後你要做什麼?如果你只是因為想學而學,在沒有展現與使用知識的情況下,知識是無用的。」對於缺乏權力地位條件較不好的人來說,學習越多這些知識是種懲罰,因為會不斷提醒自己,自己並無法使用到這些知識。
他認為課程不應該是個終點,而是通往終點的工具/方法。大學為什麼不協助學生接觸更多能應用知識的資源呢?像是可以在他的老家蒙古或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置一些動手做空間(maker spaces),讓學生可以將知識用於實務。
另外,Myanganbayar認為MOOC不應該為了線上學生的需求而降低內容難度。如果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就降低難度,那線上教育就沒有意義。他觀察到Coursera的課程越來越簡短,需要學生花的注意力及建構知識的慾望就越來越少。
Myanganbayar在老家蒙古沒有足夠的環境可以應用這些知識,因此畢業後他會留在美國,鼓勵其他同學了解蒙古的一切並解決蒙古的問題,以回饋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