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 Education每年年底都會回顧當年的教育科技發展,從2012年開始,今年是第三年有MOOC這個主題了! 不過作者從一開始就不太相信MOOC有多神奇,今年的發展更加證實了他的觀點。
在這篇回顧文中,談到很多問題是國內都還沒開始注意的,像是: 議題敏感的討論區要怎麼管理言論?、學校將課程資料都交給第三方(像是edX,Coursea)好嗎?、學生的資料在這些平臺上夠安全嗎? 為什麼MOOC沒有帶來什麼新的科技?
另外,他也全面性的呈現2014年MOOC在西方的發展,除了平台各自推出的新服務,還有主要MOOC公司的人事流動。
MOOC = massive? open?
早年的cMOOC在很多面向都很開放,開放所有人註冊、開放授權資料、開放學生建立連結和知識,然而現在的xMOOC卻沒這麼多開放,甚至還越來越封閉,像是HarvardX就提供了只有其校友可以上的MOOC。
另外,到底「大規模」是不是件好事都還有待商榷。Amar Kumar認為SOOC( Selectively open online classes)的出現避免了「不必要的多元性」帶來的問題,但這豈不就違背了將教育民主化的本意?事實上,根據HarvardX和MITx公布的參與者人口資料,59.6%的HarvardX參與者是男性,66.5%MITx參與者是男性,Coursera的印度使用者中只有26%是女性。似乎也沒有特別多元。
MOOC的低完成率一直都是問題,這似乎代表學生對於MOOC的學分並不在意,因為就算有學分也是無法發揮實際價值的。平台商說他們會朝著學分授予的方向前進,名校則說他們不會輕易給予學分。
與此同時,校方對於MOOC的支持也下滑,有些學校將會結束在MOOC的投入,有些則因為已經投資甚多還是會繼續。普林斯頓的歷史系教授Jeremy Adelman身為MOOC上備受歡迎的老師,也宣布將會從Coursera轉移到NovoEd平台。
持續拓展影響範圍
先前幾年,許多大學和機構都加入主要的MOOC平台,Coursera在2014年的腳步變慢了,但是edX和NovoEd還是很多新加入的夥伴。另外,也有一些是合作開課的,像是柏克萊加州大學和Databricks公司合作在edX提供大數據MOOC,Coursera也和Discovery合作發布Curiosity.com用來提供教育影片,畢竟電視還是教育科技的未來。JetBlue則是宣布和Coursera合作提供飛機上觀看MOOC的服務。
而正當高等教育對於MOOC開始感到懷疑時,MOOC已經開始進軍K-12。許多MOOC平台都開始有讓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可以修的AP課程,部分的推動原因是為了拓展生財之道。
Udacity今年募款了3500萬美金,NovoEd則募了480萬美金。各家平台都開始透過付費證書來賺錢。Coursera於一月公布專項課程,學生完成系列付費課程後要完成一個計畫才會取得證書。Udacity則在六月宣布nanodegree認證課程,和AT&T合作。不過這些目前在就業市場上是否真的有價值還不確定。
Coursera創辦人Andrew Ng今年說「MOOC會成為職業培訓的良好工具」,這和他早期說的「MOOC會民主化高等教育(讓人人可受教育)」相當不同,沒想到MOOC會把關於高等教育目的是什麼的爭議帶到這個方向。職場培訓包含對現在及未來潛在員工的訓練。
Coursera在一月和與可汗學院的 Carlos Slim基金會合作,想要提升西班牙語世界學生的教育管道,六月和Turkcell合作建立土耳其學習者的資源。edX在二月和Facebook與一些手機製造商提供盧安達在地化教育內容。
Coursera在部落格上分享一個東非達達布市(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之一)由日內瓦大學 Barbara Moser-Mercer指導下使用MOOC的案例,他們發現如果要證書需要使用webcam,在當地有點困難,而且雖然最終兩名學生成功取得證書,但是 Barbara Moser-Mercer也說他無法協助更多的學生完成MOOC,代表高等教育在這些地區想要規模化是有難度的。
不過,MOOC確實有解決一些問題,在美國的出口政策下,MOOC在敘利亞、古巴、蘇丹、伊朗是會被屏蔽的,但是現在這些學生可以取用大部分的MOOC課程(國安問題相關的課無法看)。
另外,有一些歐美國家以外推動線上教育的人,像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trinidad and tobago)贊助的線上教育平台 knowledge.tt(會提供由政府發布的證書),以及阿拉伯世界的MOOC–Edraak。
誰來負責這一切?
隨著MOOC持續找尋適合的市場及營利模式,新的領導人因此出現。
edX雇用前 Vistaprint執行長Wendy Cebula作為新總裁(president)和首席營運長(COO)。
Coursera雇用了很多人:請多倫多大學的前教務長Vivek Goel擔任首席學術長、迪士尼的Kurt Apen擔任首席行銷長、Google前法律長總監David Liu擔任法律顧問。
三月時,Coursera還請耶魯大學前校長Richard Levin擔任總裁(CEO),因為Levin帶領耶魯大學率先和史丹佛及牛津合作,並開始了Open Yale Courses,代表他對於線上教育很有遠見。不過Levin之前著力的AllLearn是一場超級大災難,所有教育科技領域的人都知道。然而Levin在四月時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指出,五年內Coursera在財金運作上是沒問題的,卻沒想過自己之前投入的AllLearn為什麼會失敗。作者認為就是因為太少人重視教育科技發展的歷史,才會帶來MOOC的失敗。
五月時,Coursera共同創辦人Andrew Ng聲稱他將會離開公司日常職務而加入中國百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線上學習先驅Tony Bates在四月宣布退休。他指出,現在線上教育被電腦科學家掌握,特別是長春藤領導的MOOC,主要由電腦科學家而非教育學者推動,而且政客也希望透過電腦科學來節省經費。的確,電腦科學家可以提供很多,但是他們需要更人性以及更願意和心理學家及老師等專業合作,這些人更了解學習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科技升級
Coursera, edX, Udacity創辦人都來自人工智慧領域,然而目前卻沒發生什麼令人驚豔的科技進展。目前的一些科技升級事項包含推出app、單一帳號登入、開放API、改變討論區運作方式、增加互動影片等,這些都沒什麼特別。
另外,edX宣布他們的一些開放資源軟體會重新授權,從AGPL變成Apache授權,因為這個授權方式可以有更多商業性軟體發展的空間。這麼說來,「開放」也就是「開放」給業界吧。
也許電視也算是個MOOC? 畢竟他也是傳遞教育內容給大眾的方式阿。不過我們還是要感謝MOOC帶來的創新,edX的Anant Agarwal曾說過上一次的教學創新在1862年,當時發明了黑板和粉筆! (註:這句話是在反諷)
MOOC資料:安全與隱私
今年科技機構面臨了幾起重要的安全問題,然而卻很少注意到教育科技的問題。
九月,史丹佛大學的資工博士候選人Jonathan Mayer在部落格中寫了一系列關於Coursera的安全缺陷,包含:
1.任何老師都可以把整個使用者資料庫都拋棄掉,這包含了上百萬人的姓名及電子信箱。
2.若你登入Coursera帳號後拜訪網站,這些網站都可以列出你的課程註冊紀錄。
3.Coursera受到隱私權保障的使用者ID,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保障隱私的舉動。
2.若你登入Coursera帳號後拜訪網站,這些網站都可以列出你的課程註冊紀錄。
3.Coursera受到隱私權保障的使用者ID,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保障隱私的舉動。
Coursera的回應是說,他們相信他們的夥伴,因此才沒有做出過多的防範。但這對於一個獲得大量募款及志工協助的公司來說,其實是不應該的。
研究(與倫理)
因為越來越多教育研究對於學生資料的使用感興趣,學生資料的問題變得非常重要,包含資料安全及資料隱私。
MOOC、教育科技、教育面臨的大問題之一是,要如何在符合倫理的情況下對學生執行研究? 我們要告知學生這些資料會用來做什麼嗎? 我們要闡明研究的理由嗎?
六月時爆發的臉書實驗事件讓人開始思考類似的MOOC研究,Paul Olivier Dehaye教授移除了在Coursera上開設的”Teaching Goes Massive: New Skills Required”。最近,Dehaye開始解釋由學校和MOOC簽約帶給課程的影響,這些不只是學生的倫理問題,還是老師的倫理問題。
爭議性素材與MOOC
近年來學校比較少重視博雅教育,而是更加重視技巧訓練。MOOC被認為能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學可以少聘一些博雅教育老師。
MOOC可以做為一個開放的智性探索管道嗎? 面對一些爭議性的素材,MOOC要怎麼處理呢?
在2014年1月,Coursera的課程「穆斯林世界的基本衝突」便在課程討論區引發學生相互以不好的言語相向,有些同學則指空老師試圖恢復秩序的行為宛如暴君。這些衝突差點害老師丟了工作。
另外一名選修Coursera「人口販運」課程的學生也提到,在此學習環境中充滿了侮辱性言論。像是有些人建議要指責這些被販賣的受害者,有些人說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避開這些被販賣的人,以免受到不好的影響。雖然這類言論會獲得負評,然而老師從來不回應,因此學生就會持續這種侮辱性的言論。
有些學校擔心如果干預學生的討論,會對於教學主題產生寒蟬效應。那麼,MOOC該怎麼處理這種爭議內容呢? 學術自由及學生安全與MOOC的服務條款是相符的嗎?
教育科技與外包
一旦大學將教育科技服務外包給第三方,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會有何改變?
MOOC相當於是「外包」的同義詞,課程發展、課程管理、課程內容、課程傳播方式、學分課程、教學設計、評鑑、資訊服務、學習管道、經費估算、主持、雇用等等,都交付給第三方提供者(也就是由MOOC平台包辦這些原本由大學負責的事情)。
如果線上教育和教育科技真的是「教育的未來」,那為什麼要外包? 為什麼不是由學校自己內部建立起這些能力?
Unizin是2014年對於外包的重要回應,於6月問世,由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密西根大學、奧瑞岡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明尼蘇達大學組成,欲確立大學對於數位學習的控制權和影響力。他們希望能確保大學和大學教職員能掌控其創造出來的內容、資料、學生關係及名聲,因此避免像是edX那樣的共享學習管理系統,而選擇各校擁有控制權的Instructure Canvas作為開課平臺。
實際上,它就只是線上教育
MOOC變得有點像是「雲端」、「大數據」或「社群化」等的代名詞,使用MOOC就會讓自己的文章煞有其事。然而最重要的趨勢並不在於MOOC,而是線上教育。
根據最近的報告,五百多萬的學生至少修過一門線上課程,三分之二的機構開始提供線上課程,因為線上課程可以讓學生自行搭配、融入本來的工作及家庭生活。
Minerva計畫:The UnMOOC
Minerva計畫是一個和MOOC截然不同的學習經驗,它的門檻很高、主打營利。在1794名申請者中只挑出45位學生,被稱為美國史上最挑的大學課程。此計畫一推出就獲得許多媒體的注意,且在2014年十月獲得七千萬美金的募資。
它的課程一般只有19位學生,這些學生是菁英中的菁英,它們的課程同樣是在線上進行,卻在講課之餘還有討論。另外,同學們在現實世界中住在一起,但是透過網路修課。
學校的大規模線上未來
寫了這麼多跟MOOC有關的事情,卻發現很少提到「學習」這件事,因為「學習」根本不算是MOOC的重點。那麼MOOC的重點是什麼? 破壞(disruption)、組織工會(union-busting)、外包(outsourcing)、營利(profit)。
最後,作者引用矽谷圈很夯的自由主義政治家Rand Paul之觀點,說明現在流行預測的教育未來。Rand Paul認為教育選擇、學校選擇、憑證、特許學校等都應該有所創新,他最喜歡的創新是可汗學院,若發現有哪個老師教得很好那就應該讓他教到所有學生,在此情況下,班級規模也應該越來越大,達到一比一萬的水準。這聽起來就是在講MOOC,是吧? (註:作者的語氣很多在嘲諷,不能直接照表面理解)
來源/ hackeducation-Audrey Watters”Top Ed-Tech Trends of 2014 MOOCs, Outsourcing, and Online Education”
編譯/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