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

開放分享的DIY設計小物

設計的門檻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高,誰說一定要有複雜的藍圖,或是特別的木工,才能稱之為設計呢?其實,將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素材DIY一下,就能成為很有設計感的手工藝品,不論是自己用、送親朋好友,甚至是開個小店、參加創意市集販售,DIY設計小物都受到許多人的青睞。

當然,DIY設計小物也可以加入創用CC的行列,利用公眾授權的方式分享自己的DIY心得、小撇步、製作流程圖、成品美照,讓其他人可以更簡單的取用、改造、再次分享,而且也會吸引其他愛好的同道主動加入討論。

業界採用MOOC培訓的六步驟

本文提供六個步驟給想要採納MOOC作為在職培訓的公司:

1.讓由上至下的員工接受:以往的培訓課程往往只限於教室內的少數人,MOOC的好處是他可以同時間觸及整個組織。因此應該說服組織內每個人都認同MOOC,使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課程活動以發揮最大成效。
2.執行技術面的評估:MOOC讓學習者可以於任何時間地點學習,這可以讓員工在不影響工時的情況下充實自己,也就能減少組織的損失。然而要能無時無刻的學習會牽涉到電子載具是否夠力,事先執行技術面評估可以避免之後員工無法學習的障礙。
3.寫下學習者MOOC訓練的指導語:清楚說明MOOC會如何實施以及預計學習者被預期要完成什麼。
4.實施內部行銷活動:除了讓員工接受,還要讓員工對此產生興趣。把MOOC想成一個有利於學習者的產品或服務,向學習者行銷其會帶來的好處。
5.舉辦一個事前書明會:職員對於MOOC可能會有很多問題,最好能舉辦事前說明會介紹進行方式、好處,並開放問答時間。
6.提供學習者能助其獲得成功的策略
來源/ your training edge - Bryant Nielson - "6 Steps to Prepare Your Company for a MOOC"

2015/04/29

北京GMIC MOOC圓桌會議

2015年4月28日,GMIC(全球行動網路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edX市場營銷副總裁先發表演講,接著在騰訊學院院長主持下,Udacity、Coursera、加拿大萊斯橋大學的來賓共同參與圓桌會議,整理其討論重點如下。
1.Udacity主要鎖定就業學生,並和高科技公司合作,協助這些學生在畢業後仍能學習並獲得專家建議。Coursera的課程組成比較多元,但是他們也開始鎖定在職學生,欲將職業課結合起來。另外Coursera未來想要進一步發展行動服務,並考慮和edX合作。
2.他們都積極投入中國市場,透過和本土公司合作,或是觀察使用者體驗,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復旦大學的老師建議他們可以進一步發展社群功能。
3.Udacity和Coursera都在這些獲得一定價值,認為再做幾年後將有更多改變,畢竟教育是很大的市場。
原文/芥末堆 -"【GMIC大会】MOOC三驾马车都来中国找用户了" http://www.jmdedu.com/viewpoint/detail/1432

2015/04/28

高中生使用MOOC的五個理由

edXFutureLearn各自宣布了與高中生相關的計畫。edX計畫選了50門對高中學生高度相關的課程,包含AP考試及大一導論課程。現在已經有超過40萬名學生註冊這些課,最多註冊的年齡層為18歲及25歲。

高中生應該嘗試MOOC的原因是:
1.可以用MOOC來準備高中先修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提前抵免大學學分
2.可以從MOOC來體驗大學的樣子
3.可以用MOOC來探索自己有興趣的大學主修
4.可以在MOOC獲得來自不同年齡、國家、經歷學生的觀點
5.可以因MOOC拓展視野
不過,高中生不用期望會因為修完MOOC而能進入知名大學。雖然之前有個蒙古高中生Battushig Myanganbayar就因為在MOOC表現傑出而被MIT錄取,但目前多數學校並未明確表態MOOC在申請學校時的價值。
原文連結  class-central - Charlie Chung- "Five Reasons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uld Consider MOOCs - MOOC Report"

2015/04/23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與edX首次推出承認學分的MOOC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edX合作,將於2015年秋季開始提供承認學分的MOOC。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職員將建立十幾個通識MOOC,第一門課將會是天文學導論,會於10月開始上課,之後於2015年10月及2016年的1、3月推出後續課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註冊MOOC,但是支付45元美金驗證身分的人在課程結束可以決定是否要額外支付大學費用以獲得學分。這些課程大概會長達七周半,會有一群大學助教來協助解答學生問題。

2015/04/20

在MOOC免費完成MBA課程

勞麗皮卡德因為他的「No-Pay MBA」網站而廣為人知。

他原本是國際金融公司駐尼加拉瓜工作人員,在剛結婚完正要去盧安達工作的這段空窗期,他考慮去唸商學院。然而商學院太貴且要放棄原本的工作及生活,他很慶幸有MOOC這個替代選項,讓他能免費修遍MBA的基礎課程。
勞麗藉著寫部落格紀錄,保持自己的學習動力。過了一年半,他已經選了大約20門商學課程,若途中發現那些課程不符需要就可以立刻換成別的課。
美中不足的是,透過MOOC他無法擁有實體商學院的人脈資源,也無法享受屬於學生群體的好處,而且還缺乏實習、遊學、覓職等實踐活動。
但是,他在他的部落格上還是可以和其他MOOC商學學生互動及建立估系。同時,他自己思考要怎麼將所學用在自己的工作、志願服務、網站管理上。他甚至為了完成「企業策略基礎」課程的專案,而在Coursolve平台找了數位實習生的工作,協助其發展策略分析,實習結束後也就成為該公司的兼職顧問。
雖然MOOC不會讓他獲得學位,但是他相信這樣的求學過程在應徵時會獲得雇主青睞。
原文連結 FT中文網-劳丽•皮卡德-"通过MOOC免费读MBA"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622?full=y

Coursera與中國大陸教育公司的合作

2015年4月,Coursera執行長Rick Levin至中國大陸,於三天內拜訪了果殼網、新東方、好未來、課程格子等教育相關公司。
Coursera於2013年開始和網易合作,由網易為Coursera的部分課程托管影片,以便讓中國大陸的使用者可以順利看影片(可能是因為美國很多影片服務在中國大陸無法用)。2014年與滬江網合作,建立Coursera學習社群,並透過CCTalk平台進行直播互動。2015年Couursera則決定和課程格子及新東方合作,使用者可以使用課程格子安排Coursera的課。
Coursera和果殼網的合作計畫最多,包含MOOC校園大使、MOOC學院志願翻譯的教育無邊界字幕組、結合在地企業提供結業專案的MOOC行動計畫。
Coursera希望能讓學習者隨時隨地學到全球最好的教育資源,因此會和中國大陸學習者喜愛的產品進行合作,展現出其全球化、重視職業教育、與本土合作的決心。
在臺灣,並沒有網路限制,因此國外可以使用的資源國內也都可以用到。是否因此導致國內比較少嶄新的教育服務公司?或是根本還是在於使用者規模,當台灣市場小時,不論哪個公司都無法吸附足夠使用者,也就不會引起國外公司的注意及合作。臺灣或許該放眼整個華語市場甚至國際市場,思考在MOOC風頭上可以提供哪些獨特的服務或是技術。
原文連結 36Kr-果壳网-宗唯伊-"入华两年的Coursera,未来将如何打动更多中国学习者?"

2015/04/17

Andrew Ng談MOOC現況及未來

來源/ Knowledge @ Wharton- JASPER GINN -“Coursera’s Andrew Ng: How MOOCs Are Taking Local Knowledge Global”
Coursera創辦人Andrew Ng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負責Google人工智慧系統「Google Brain」,該系統會由Youtube影片擷取圖片學習辨識物件。去年,Ng卸下Coursera的職務成為被譽為「中國Google」的百度首席科學家及領導人。本文為Knowledge@Wharton訪談Andrew Ng的摘要。

給MOOC開課者的建議

Venkat Viswanathan在正式於校園內教書前,先在Coursera開了堂MOOC。他會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有三個原因:他朋友的MOOC開課經驗很有趣、Clayton Christensen指出高等教育需要改變、身為工程師受到「大規模」學生與資料的吸引。
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準備這堂課,在本文分享他所學到的東西:
1.教適當的課--現在有越來越多MOOC,如果教這門課並沒有獨特之處,很可能就不會吸引到學生。因此在開課前要先了解同主題MOOC的開設情況。
2.重新設計課程--MOOC絕非直接將實體課程搬到線上,需要重新訂定目標和教材。由於MOOC使用者不用支付學費也不用取得學分,老師要想辦法留住學生。
3.不要低估所需資源:完成MOOC需要有人力及資金資源,像是要請助教設計測驗、講義、提供意見,並諮詢資深教授及教學設計師。事前可以先確定有足夠的贊助。
4.不要低估所需時間:大約每分鐘的課程影片需要花25分鐘完成,首先要預先準備素材,重新組織、盡可能講清楚,並要寫下確定會吸引人的講稿、進行錄影。
5.使用良好的協作用工具:為了節省不必要的專案管理時間,最好有良好的文件分享、進度追蹤等工具,像是Dropbox。
原文連結 Inside higher ed- Venkat Viswanathan-"To MOOC or Not to MOOC?"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advice/2015/04/17/new-professors-advice-whether-and-how-teach-mooc

2015/04/16

萊登大學對於Coursera使用者資料的分析

來源/ Leiden University open learning lab- JASPER GINN -“COURSERA’S DATA DELUGE: AND WHAT IT TELLS US ABOUT THE BEHAVIOR OF ONLINE LEARNERS”
荷蘭萊登大學在過去兩年開設了6門MOOC。萊登大學的線上學習實驗室屬於校園內的創新中心,恩熙這些MOOC使用者留下的行為資料,得出以下觀察:
1.因為曾經修過萊登大學的課而來修其他萊登大學的課者比例不高,代表多數學生是因為對課程內容有興趣而來修課。
2.有一部分曾經修過某門課的學生會在課程第二次開課時再次修課,可能是想來看增加了那些課程內容,或是因為上次並沒有完成課程。
3.討論區互動是有週期性的,像是在一周之始與終會有特別多人。另外,只有少數人會參與討論,多數人都僅是旁觀。
4.從影片點及紀錄可以看出使用者的行動是「變換速度–>暫停–>播放–>(發生錯誤)–>尋找(拉動影片軸瀏覽整個影片)」,暫停及播放鍵通常在影片開始和結束處使用,尋找鑑則會在過程中持續使用。使用者不會使用「終止」鑑而是直接關閉視窗。
從本文的簡單介紹,就可以初步了解怎麼善用MOOC留下的資料來分析學習者了~這些對於大量使用者的客觀行為觀察在搭配上主觀想法的訪談,也許就能發現以往實體教室內不曾注意過的教學問題或方法。
摘要/柯俊如

憑著MOOC經驗加分,進入北大碩士班

高志鋒乃江蘇興化的農家子弟,雖然成績一向不錯,卻接連在中考及高考失常,只考上南京工業大學。然而,在南京工業大學他參與許多比賽並獲獎,也協助南京工業大學開發app。
然而,2013年他再次於ACM比賽失利,錯失與來自各地高手競爭的機會,又眼看著同學進入史丹佛大學,高志鋒感慨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此時,高志鋒接觸了MOOC,在一年半內完成國內外40多門課程、取得30幾張完成證書,除了資工課程,還包含商管人文課程。修課之餘還協助翻譯、校對、審核字幕的工作,希望藉此拓展自己的眼界。
在這段期間,他等於需要同時完成校內及線上的課程要求,很忙很累,但是他忙得很快樂。
大學畢業之際,他決定要繼續念研究所,由於北大的MOOC體驗不錯,他便決定申請北大。在面試階段,高志鋒原本表現並不好,且不如其他申請者具有名校背景,但是老師聽到他的MOOC修課經驗後產生好評,使他最後通過了面試。
原文連結 南京工業大學-党委宣传部 -"我校“慕课”达人高志锋逆袭成准“北大人”"  http://cqt.njtech.edu.cn/Artcle_view.asp?id=17362

2015/04/15

浙江SPOC經驗分享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在中國大陸翻譯為「私播課」,是個很傳神的翻譯。
SPOC由哈佛大學教授於2013年1月提出,2014年9月「中國大學慕課」亦開始推動,如今已吸引76所大學加盟,都是將MOOC用於小規模的實體班級。
浙江大學中文系胡可先老師開的「2015唐詩經典」SPOC包含十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有「課程視頻、學術對話、延伸探索、練習題」四部分,影片如同MOOC是代表不同知識點的小短片,學術對話為老師設計的對話內容,延伸探索則是在討論區進行討論,學生完成線上練習題後才能進入下一單元。這些線上活動將會搭配老師實體課程互動進行。
老師認為,這樣的平台用於課程內容發布、作業考試批改及管理十分便利。學生也認為,這樣子的學習更彈性、更能依照自己的速度。
相較傳統課程,SPOC要求老師事前花更多時間錄製影片,而且目前的配套措施並沒有減輕老師的實際教學時數及學生的上課時數,導致對雙方而言都形成了負擔。
至於SPOC能否應用於中小學階段,私播課平台負責人認為老師在該階段仍具主控地位、學生也還未培養好足夠的控制能力,不太適合這樣的自主學習。
原文連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王婷、谢梦洁、陈丽丽 -"慕课之后,兴起私播课"  http://edu.zjol.com.cn/system/2015/04/15/020603202.shtml

2015/04/13

edX將於18個月內提升網站可及性

edX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edX將在18個月內使其網站(含行動版)增加可及性(accessibility),讓身有殘疾者皆能輕易使用。

協議中指出,edX現行網站對於殘障者並不友善,包含盲人、弱視者、聽障者、精細動作失能(dexterity )等。edX將在網站上提供字幕以及語音指示,並改變程式設計讓使用特殊滑鼠的人也可以輕易瀏覽網頁。
法官Carmen Ortiz指出,線上教育環境應該要避免歧視殘障人士,透過這個協議可以確保殘疾者不會落於一般人後。
此次修改除了使用者介面,後台和管理系統也會隨之調整,變成可以提供高可及性課程的後台,同時提供課程管理人相對應的指導。由於edX開放授權碼,因此任何修改都可以被其他MOOC平台採用。
在人事部分,要增加一位網站可及性管理人,聘請一位負責評估的顧問,並針對網站負責人員提供網站可及性訓練。同時要從課程學習者方獲得回饋。
原文連結 eCampus News-"9 accessibility steps for MOOC platforms "  http://www.ecampusnews.com/top-news/mooc-accessibility-steps-742/

2015/04/12

圖書館在大學推動開放教育資源的領導意義

來源/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Kristi Jensen and Quill West-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A leadership opportunity for libraries”
兩位講者在美國圖書館協會2015年的聚會中分享了他們對於開放教育資源的看法。
Quill West指出,開放教育運動是一場分享盛會,透過減輕智慧財產權法的限制來讓學生可以低成本獲得教材,讓學生更有動機、更容易完成學習任務。

2015/04/10

英國開放大學開放教育經驗分享

本文分享了英國開放大學採取不同開放教育取徑的經驗。
英國開放大學是歷史悠久的遠距教學及開放教育機構。1976年他們主要提供的是印刷教材,後來逐漸轉為使用網路傳遞,並與學生有所互動。到2000年,英國開放大學的畢業生已經佔了英國所有學生的9%。
2006年,英國開放大學開始在基於開放資源平台Moodle建成的OpenLearn網站上提供開放教育資源,這些開放教育資源都可以在線上免費使用。在開放的最初18個月內,這個網站就吸引了75000名使用者,到了2010年已經突破千萬人次。2008年他們也將影音資料放到iTunesU與YouTube,以便讓更多非正式教育體制下的終身學習者能在不同管道容易接觸這些課程(iTunesU的學習者男多於女、多為中年人、為了個人理由使用資源,和OpenLearn的使用者不太一樣)。

2015/04/09

LinkedIn併購lynda.com的考量

Ryan Roslansky一直在思考資訊與知識的近用可以怎樣讓專業人士更具生產力,lynda.com有大量且多元的專業主題課成影片,併購lynda.com可以讓世界上的專業人士能夠更容易的提升職場技能,在找工作時就能立刻知道需要哪些技能,並立刻去上這些技能的課程。另外,lynda.com的人也會加入LinkedIn團隊合作。
LinkedIn的執行長Jeff Weinery則說,他一直對於協助改善高等教育系統感興趣,投入業界就是希望能獲得足夠的影響力和資源以改變教育。他認為學生在21世紀需要的是合作、批判性推裡、創意問題解答的能力,應該有更多實驗機會、開發多元智能、讓學生獲得職場所需能力,而非照本宣科只重視數裡口說技巧。而且他加入LinkedIn後深刻體會到,如果教育不能帶來工作機會,這樣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

庫德族語MOOC提升當地人才職能

愛爾蘭提升就業能力的MOOC平台ALISON與在地增加阿拉伯少年就業機會的USAID/Foras, Silatech計畫及Cihan大學合作首次開設以庫德語授課的免費訓練課程,包含食品安全、旅遊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客戶服務,於4/6在伊拉克正式推出,這些課程也會被翻譯成阿拉伯語。
這些課程將有利於北伊拉克庫德地區當代職場技能的培訓。伊拉克政府及ISIS的衝突正在當地附近進行的同時,庫德政府正在大力推動透過教育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的方案。
Alison創辦人指出免費線上課程可以讓任何人都有機會學習,並使他們所處社群在經濟上變得更具競爭力及獨立。
原文連結 middle east online -Raber Younis- "War fails to halt MOOC Revolution spreading to Iraq" http://www.middle-east-online.com/english/?id=70861

2015/04/07

圖書館的使命與MOOC服務

美國伊利諾州Skokie公共圖書館的學習經驗管理師 Mikael Mick Jacobsen指出:「對於圖書館而言,書籍只是通往目的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圖書館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營建一個強而有力的民主社會。」
仔細來說,圖書館有三個任務:舉辦活動吸引人們形成社群或讓既有社群更為活躍、提供科技上的支持以增加資訊取用機會、讓不同背景與身分的人利用各種資源學習。
在此前提下,MOOC會是圖書館提供給讀者的一個良好資源。MOOC雖然免費,但是有些人電腦能力不佳,有些人比較喜歡在團體中學習,這些都是圖書館可以幫上忙的部分。

MOOC並未消弭美國學生的落差

大學砸了重本投資MOOC,但目前似乎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成效。不得不說,低收入戶學生似乎並沒有善用到這些線上課程。從以往的研究可以發現,使用者多為高收入戶且家長為高學歷者,學生本身也具有大學學歷,許多是已經在工作中的白領階級。
會有這樣的狀況,很有可能是因為軟硬體設備的數位落差。低收入戶及少數民族不太可能有高速網路可以使用。此外,許多學生不喜歡現上課程,他們覺得在網路上學到的比較少。且社區大學的學生比起其他學生更容易從線上課程中輟,在一些科目的中輟率甚至是他人的兩倍。
更糟的是,學生在線上課程獲得成績比傳統課程還低,可能是因為他們更脆弱、更不知道課程的方向、缺乏學習的技巧(如時間管理、做筆記、查資料、諮詢正確對象),在此情形下,線上課程反而拉大了這些學生與他人的距離。

2015/04/06

MOOC與有聲書

Joshua Kim發現,習慣在MOOC調快授課速度後,他現在聽演講都很不耐煩,巴不得也能快轉。但是,他也注意到他自己在聽有聲書時,卻一點都不會希望快轉。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可能是因為MOOC影片完全就是在吸收資訊,有聲書則多了點品嘗的感受,因此會讓人願意比較慢。
或是是因為有聲書完全就只是聲音,不像MOOC還有影像、文字等聲音以外的輔佐資訊,因此需要特別專注。但是也因為MOOC的這些輔佐資訊,使學生必須要坐在電腦前專心上課,不像有聲書可以邊聽邊做其他事情。
那MOOC能不能以有聲書這樣的形式來推出呢? 先放下各種對於MOOC的老套批評,來大膽嘗試更多不同的MOOC實驗吧。
原文  Inside higher ed - Joshua Kim- "The 2.0x MOOC and the 1.0x Audiobook"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technology-and-learning/20x-mooc-and-10x-audiobook

從MOOC到Minerva計畫

MOOC目前遭遇了一些問題,包含:機構並未提供學分、授課影片品質不佳、課程互動比例低,且MOOC的大規模學生使老師很難批改作業及回答問題。由此可見,MOOC還未提供學生宛如實體課程中的體驗。
此時, Minerva計畫出現了! 這是2010年由營利機構開始推動的計畫,它並未將目標放在教育大多數人身上,而是試圖實施不同以往授課及記誦的教學方法,會隨時提出測驗和問題,要求學生回答,非常著重批判性思考的養成。
這種教學活動在實體課程中會太耗時間,但是在網路上,師生可以在線上快速提交問題與答案,且老師也比較方便將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這個計畫最初只涵蓋33人,多數為來自海外的菁英,到底成效如何就只能之後才知道了。
原文連結  Forbes - Calvin Lemley - "From MOOCs To Minerva: Higher Education And Beyond"  http://www.forbes.com/sites/berlinschoolofcreativeleadership/2015/04/06/from-moocs-to-minerva-higher-education-and-beyond/

2015/04/05

UC Berkerly對MOOC的看法及經驗談

本文回顧了MOOC的發展歷史,指出MOOC帶來的展望和關於高中輟率和使用者不平均的批評。(此部分略而不摘,有興趣者自行看原文。)
在文中,也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角度做了一些特殊補充。
像是一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英語系學生,他於大學在學期間為了畢業努力修課,卻沒有多花時間探索。畢業後進入職場才發現原來自己想學得還很多,MOOC對他就是一個很好的補救管道。他在MOOC學習程式設計和大數據分析,他發現他對於資工的熱愛其實不亞於文學,MOOC帶給他學習生涯的第二春。

2015/04/02

湯敏談MOOC對教育公平的影響

4/1-2為中國大陸的「十三五期間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本文乃一向關注MOOC發展的國務院參事湯敏的發言摘要。
他指出,傳統教育方式無法讓所有學生跨校自由選擇課程,且師資的城鄉差異甚大,難達公平教育。
他分享了三個小故事,可以看出網路和MOOC帶給公平教育的好處。
1.內蒙古清水貧困學校的老師將人大附中的數學課教學影片依照學生程度進行刪減後,在課程中播放。當影片中老師提問時,當地老師就讓學生回答,若學生不清楚則當地老師會再講解。一個學期下來,學生成績提高20多分。廣西鄉鎮中學實施後則提升40分,目前已經在18省、130所偏鄉學校實驗。
2.三本大學的學生在網路上和北大學生一起上創業企業課程,和北大學生共同聽課、完成作業與考試,產生創業念頭。
3.偏鄉地區不知道如何開網路商店,透過影片說明環節將能有利期培訓。
除此之外,MOOC還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的課,進而培養能創新、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個體。
不過網友仍憂心MOOC會取代教師價值,且浪費既有教育資源,反而會造成更大的不公。也有人指出並非軟硬體資源就能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家庭、社會、遺傳因素同等重要。
原文連結 搜狐教育- "汤敏:最大的教育不公平是教师资源不平衡"

2015/04/01

edX的MOOC參與者經驗研究

MIT和哈佛大學聯合發表關於MOOC的最大型研究,對象涵蓋68堂授與證書的課、170萬名參與者、11億筆課程活動紀錄,他們想分析參與者的修課意圖、重度使用者的學習活動。
他們發現女性、長者、美國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將近一半的參與者對於證書沒興趣(57%有興趣,8%表達沒興趣但最後還是取得證書)。而且,他們很驚訝的發現有39%的學習者是教職人員,在其中又有21%正在教相關課程。
從2012到2014年,許多課程都重新開課,推出第二、三版,第二版課程比起第一次少了43%,但是第二和第三版都維持固定的參與人數。有些課程是例外,像有一門課因為延長修課期限便使第二版課程學生數量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