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歐洲開放教育的發展

一篇由歐盟文化教育委員會針對歐洲十個國家及其他七個國家進行的研究指出,歐洲在數位改革上仍然些微落後。還需要更強調數位學習及混合學習對於高等教育的補充角色,不只光靠MOOC而已,還要透過線上虛擬合作國際化學習。

多數國家在制定政策時,考量實體設備、長期短期經濟效益、招募訓練、國際聲譽,未來應該要更著重課程及學習成效。

以下是幾個歐洲國家的發展狀況:

西班牙的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是1995年開始提供線上學位的大學,去年它接受了義大利及希臘的學生,也和智利、杜拜、中國、澳洲合作。今年他們就要和杜拜合作提供伊斯蘭金融的線上MBA。

哈佛研究者談MOOC學習者研究

Andrew Ho是HarvardX研究委員會的主席,也是哈佛教育學院的教授。 Isaac Chuang是MIT的物理及電機教授,也是數位學習的副院長。他們兩個已經多次合作進行MOOC學習者的研究。這篇是他們的專訪。

首先,他們認為MOOC的教室前所未見,時空上的學習門檻都很低,因此不只是有很大量的學生,還帶來驚人的多樣性及非同步性。另外,學習者留下的行為資料也比以往多出許多。

學習者背景及動機的多樣性帶來分析上的挑戰,因為開課機構及老師的目標未必會符合學習者的目標。因此在做研究時,不能認為MOOC學習者是一個群體,一開始就要想著「你們各自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2015/08/26

為了開出一堂優質MOOC,老師該改掉哪些教學壞習慣?

MOOC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廣大學生群,年齡、地區、性別、經歷、先備知識及動機都各不相同,也就造就出不同於傳統教室的班級組成及活動。因應這樣的學生族群,開設MOOC的老師必須打破一些既有的壞習慣,才能帶給MOOC學生群良好的學習體驗。
首先,不少老師在上課時都存有「專家盲點(expert blind spot)」。身為特定領域專家的老師,講課時很容易憑直覺快速掠過自己熟悉的環節,學生可能因此無法掌握到重要資訊、步驟及資訊間的關連性,很難跟上教學內容。

2015/08/21

Coursera的中國大陸布局

Coursera在今年七月宣佈中國大陸有超過百萬名的學生註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然而在中國大陸,除了文化差異還存在網路屏障問題,許多科技大家如Google,FB,推特都無法進入。Coursera該怎麼經營這塊市場呢?

首先,他們和許多公司合作。一方面透過與果殼網和譯言的合作,解決翻譯問題;另一方面則和網易及滬江網合作,在擁有廣大用戶的中文平台上提供課程,解決傳播的問題。

另外,他們和中國大陸五個學校合作: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南京大學。這些學校的課程加起來超過50們,都是以中文授課,Coursera另外還有超過125門提供中文翻譯的課程。

MOOC大學階段學生關注的六件事

MOOC雖然提供教育資源給原本無法學習的人,但是它還需要一段時間去證明這些課程內容的品質和可信度。

Andrew Cole與Erik Timmerman兩位教授做了一份質化研究,了解大學生對於MOOC的想法。會做這個研究,是因為之前多數研究著重MOOC使用者經驗,然而這些MOOC使用者往往是新科技的早期接受者,未必是學生族群。學生對於MOOC的看法將決定MOOC的長期走向,MOOC必須同時能滿足一般大眾及傳統學生的需要。

他們從大型城市的中西部大學找了18-24歲的84位大學生進行線上調查。他們想問的問題有兩個:1.大學生對於MOOC本質有何基本認識?2.目前大學生對於MOOC的認識與態度和對於MOOC的一般報導有何不同?

最後他們將研究結果分成六個主題:可信賴度、容易近用程度、內容、學習、溝通、成效。

2015/08/18

2015大中華區MOOC研討會現場直擊

2015年8月17日,逢甲大學舉辦了2015大中華區MOOC研討會,來自兩岸三地的開放教育推動者共襄盛舉。上午兩場在談MOOC的開放程度、大數據應用及未來展望,下午兩場則由北京清華和北大的兩位教授進行MOOC經驗分享。
MOOC夠「開放」嗎?
第一場演講由MERLOT的Sorel Reisman進行分享。MERLOT是發展多年的開放教育資源資料庫,其網站上可以查詢各種開放教育資源,都有很完善的詮釋資料(metadata)以及評價。使用者也能在此網站上形成社群,分享與討論如何使用開放教育資源。可惜的是,目前該網站的中文使用者和中文開放教育資源都不多,也可能因此在亞洲較少人熟悉它。

2015/08/15

MOOC來襲:華頓商學院的未來何去何從?

運營管理與資訊管理系Christian Terwiesch與沃頓創新小組副院長Karl Ulrich皆在華頓商學院任職多年。由於他們很喜歡在沃頓商學院工作,因此在面對MOOC的衝擊時,很希望能為商學院找到一個長久發展之道。他們在訪談中分享的想法主要來自”Will Video Kill the Classroom Star? The Threat and Opportunity of MOOCs for Full-time MBA Programs”這篇研究,有興趣者可進一步閱讀瞭解。
商學院的現存問題
根據Terwiesch與Ulrich的訪談內容,商學院的現存問題主要分成三個面向:

2015/08/11

MOOC告訴你的五件事

1.MOOC比你所以為的還要貴

2."近用(access)"MOOC應該不只是讓學生能觀看影片而已,還應該讓他們真的有機會能獲得正式教育的價值。但目前學分承認還是很困難的。

3.就像是電腦越來越小,MOOC也越來越小。最早的發明未必是能存最後的,通常是比較小、比較容易使用的科技才會真正帶來改革。像是個人化學習網絡平台EdCast就被譽為小型MOOC,不像線上課程那麼正式,讓教育內容的分享更為容易。

4.教育也成為一種藝術。edX就做過研究,指出:靜態PPT會讓學生無法投入、講話快的老師比較能吸引學生注意、每分鐘說254個字的老師可以讓學生最為投入課程、短影片可以留住學生注意力、講話速度快的老師要留暫停時間給學生消化、為了網路使用者專錄的影片比側錄或擷取的影片更吸引學生。>>>由此可見,大家開始注意拍攝課程影片的各種眉眉角角,發展成不同傳統課程的新型資訊形式。

5.許多機構都將MOOC用來強化校園課程,只是作為原本教學的補充。但是對於小型機構,提供MOOC也是為了希望能進一步發展線上認證。

本文章提供許多研究報告的連結,對上述五點有興趣者可點選本文進一步獲得相關資訊。

http://www.ecampusnews.com/top-news/massive-mooc-lessons-318/

2015/08/10

中小學階段的MOOC愛學堂

面向中小學階段的MOOC平台「愛學堂」於2014年5月上線,由北京清華大學發起,獲得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支持,提供中小學課程的影片、題庫,有利於翻轉課程及行動學習的實踐。目前簽約學校有上千所,其中不少知名學校。

動漫課程是愛學堂的主要特色,他們指出以往焦點擺在老師家長,而未從學生出發。他們為了吸引中小學生的興趣做了許多動漫短片,不過高中階段的訊息量太大就不適合做成小短片。

K12階段其實能在線上學習的內容並不多,需要結合實體課程。實體課程一班約有6-8人,讓同一學區的學生可以討論,並由大學生來協助輔導。

最後,他們也和簽約學校合作「未來學校」,希望能將智能化教學與動漫課程融入學校傳統教學體系中。

http://mi.chinabyte.com/455/13504955.shtml

2015/08/08

MOOCer的修課時間運用現況

Class Central在Learning How to Learn課堂上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這份問卷有4506人作答,雖然這只代表這堂課一些人的看法,不能做過度推論,但卻可以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首先,50.1%的問卷作答者選修過2-5門MOOC。這意味著,這些作答者認為MOOC是有價值的,因此修完第一門課之後還想修其他課。
58.3%的作答者每週會花2-5小時在MOOC上,22.1%的人會每週花6-10小時給MOOC。要使上述這些數字有意義,可以和其他統計數字對照著看: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2014年美國人每週工作時數大約40小時、且每天大約會花2.8小時看電視。如此一來就可以發現,MOOC修課者願意將工作時間的5%及約一半的休閒時間用來自主學習。不過,作答者中也有14.9%的人每週花不到2小時在MOOC上。

2015/08/06

George Siemens談對於高等教育界的失望

發明MOOC此詞彙的George Siemens無疑是高等教育創新人士,也當然會被受邀到白宮參加「高等教育的創新與品質」的密室會議。然而他參加之後感覺很不好,許多高等教育的先驅竟然還沒發現教育需求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且程式設計已經劇烈改變教育,也有一些營利單位只在乎營利效率,而不認為大學應該要拓展服務人口。

他感到最不滿的是,許多人都認為大學和以往差不多。的確,大學對於科技改變的反應速度比不上業界,但是回應科技是未來的方向。大學在教學方面的決定會影響無數人的一生,大學不該忽略改變已然發生。另外,大學應該認知到自己可以扮演許多角色,且這些角色並非單純用金錢就能衡量的。

http://chronicle.com/blogs/wiredcampus/pioneer-of-ed-tech-innovation-says-hes-frustrated-by-disruptors-narrative/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