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6

為了開出一堂優質MOOC,老師該改掉哪些教學壞習慣?

MOOC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廣大學生群,年齡、地區、性別、經歷、先備知識及動機都各不相同,也就造就出不同於傳統教室的班級組成及活動。因應這樣的學生族群,開設MOOC的老師必須打破一些既有的壞習慣,才能帶給MOOC學生群良好的學習體驗。
首先,不少老師在上課時都存有「專家盲點(expert blind spot)」。身為特定領域專家的老師,講課時很容易憑直覺快速掠過自己熟悉的環節,學生可能因此無法掌握到重要資訊、步驟及資訊間的關連性,很難跟上教學內容。

面對MOOC的廣博觀眾群中可能存在的初學者,老師要使用比較簡單的語言,以及更系統化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老師在講課時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有遺漏任何學生在理解及應用教學素材時所需的重要資訊、連結或是步驟。
老師上課時常常犯的第二個錯誤是「對於學生的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有錯誤預設」:通常老師會高估學生的先備知識,以為某些知識點學生應該已經學過。
然而物件是MOOC學生時,由於每個人的程度不同,老師自然不該有這種預設,老師還要在開課大綱上清楚指出對學生修課前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有哪些。若是老師發現多數修課學生都不具備某項先備知識,就應該想辦法幫學生補足這個缺口(gap),同時也應避免自己授課速度過快,讓學生產生新的知識缺口。
另外,老師常常有一個錯誤假設,就是課程內容越多學生就學到越多,實際上並非如此。不過,這種「內容超載(content overload)」問題在MOOC上會減輕許多,因為MOOC有長度限制,老師必然要選出最重要的課程內容傳遞。其實,不論是開線上或實體課程,老師都應該思考哪些想法是最重要的或最希望學生獲得的,如此一來將能節省下來不必要的時間用來討論及反思。
最後,老師因為熱愛自己的研究領域,往往認為自己教的科目價值不證自明、不用特別說明教學內容對於學生有何好處,造成學生「動機缺乏(motivational deficit)」。然而,MOOC的修課學生不用繳學費、沒有學分壓力,如果要吸引學生願意選課並持續修完整門課,就得由老師說明這門課的價值,激起學生對這門課的熱忱。老師可以問一些問題促使學生發現這門課的價值,也可以主動思考學生在乎什麼並依此規劃課程內容。
MOOC的觀眾群特色固然會讓老師重新反省上述四種壞習慣,然而MOOC也可能帶來新的教學壞習慣,是老師需要避免的。
第一個問題是,現在的MOOC多為老師單方面站在臺上講課,然而單純演講式的授課較無法激發深層學習,也難以讓學生在不同脈絡下運用所學。要知道,往往是教的越少越能促進深度學習,因為老師講得少就相當於把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及創造。老師應該只在需要解釋複雜概念或是展現問題解法時策略性的使用「講課」這種教學方式,並且避免過度仰賴此單一類型的授課方式。
另一個問題則是,由於修課人數過多,MOOC仰賴自動評鑒機制來給分,然而也因此無法提供在小班級才能運作的專案導向或密集寫作的評量方式。若完全依靠線上評鑒機制,可能會讓學生錯失自行創作、建構意義和練習關鍵技能的機會。
這些教學習慣並非只在MOOC環境中出現,MOOC只是讓這些習慣更容易發生,也讓人重新檢視這些教學習慣。大家有推薦哪堂MOOC是完全沒有上述這些壞習慣的嗎?或是你覺得有哪些因為MOOC而出現的教學習慣呢?
編譯/ 柯俊如

---
來源/ Inside Higher Ed -Marie Norman- “How MOOCs can develop good (and bad) teaching habits ”
MOOC的觀眾群很大,充滿各種可能性。有些學生並沒有先備知識,且動機各異。為了這麼廣博的觀眾,有利於讓教職員開始思考如何克服四種教學問題。
1.專家盲點 expert blind spot
這裡指的是老師作為專家,很容易快速憑著直覺掠過熟悉的環節,而因此失去了重要資訊、步驟及關連性,這可能使學生很難跟上教學內容。
MOOC的廣博觀眾群會讓老師使用比較簡單的語言,並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要避免這個問題,老師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有遺漏任何學生在理解及應用教學素材時所需的重要資訊、連結或是步驟。
2.先備知識缺口 prior knowledge gap
學生在學習時,需要連結課程前的已知知識及現在正在學的內容。要是老師預設錯誤學生的先備知識,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及動機。
通常老師會高估學生的先備知識,然而對象是MOOC學生時,就不會有這種預設,老師還會清楚指出對學生修課前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有哪些。若是很多人都不具備,老師要想辦法幫學生補足這個缺口,同時應避免自己授課速度過快,讓學生產生新的缺口。
3.內容超載 content overload
老師常常有一個錯誤假設,就是課程內容越多學生就學到越多,實際上不然。
MOOC的規模讓它難以有即時回饋的機會,再加上課程長度的限制,促使老師必然要選出最重要的課程內容,限制老師想要一次傳遞給學生的訊息量。
老師必須思考哪些想法是最重要的、最希望學生獲得什麼,這樣子節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討論、反思。
4.動機缺乏 motivational deficit
老師熱愛自己的研究領域,然而學生未必會感受到這樣的熱忱。老師假設自己授課的科目無須證明其價值,這其實是錯誤的假設,老師還是要花心力突顯教學內容與學生相關之處。
目前MOOC無須收費,來上課的不需要坐守整堂課。此時老師更該問自己學生為什麼要在乎這門課的內容,不要假設學生本來就知道這門課程很有價值。老師可以問一些問題促使學生發現這門課的價值,也要主動想想學生在乎什麼,將課程內容與他們重視的對象相連。
然而,MOOC也可能帶來新的教學壞習慣。
首先,現在的MOOC是太過仰賴授課,單純演講式的授課不太會激發深層學習,也難以讓學生在不同脈絡下運用所學內容。老師應該策略性的使用講課,只在講台上解釋複雜的概念或展現問題解決之道,避免過度仰賴此單一的授課方式。要知道,往往是教的越少越能促進深度學習,因為老師將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及創造。
另外,在大規模的情況下,MOOC仰賴自動評鑑,無法提供小班級中可以運用的豐富的專案導向或密集寫作的評量方式。選擇題如果妥善設計其實也很有檢測能力,而且在大班級中是很適合的,但是學生也需要自行創作、建構意義和練習關鍵技能的機會。
這些教學習慣並非MOOC的代名詞,這些也不是只在MOOC環境中出現,MOOC只是讓這些習慣更容易發生。關注MOOC只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重新注意到這些教學議題,也讓我們能看的更清楚。
摘要/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