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開放教育」時我們是否可以想到除了「開放授權素材」以外的「開放」用意? 讓開放性(openess)不再只是一個授權同意。
紐約時報宣稱2012年為MOOC元年,許多人認為這是開放教育的勝利,但其實這背後值得討論的議題很複雜。到底我們說的「開放」是何意思? 免費? 開放近用? 開放註冊? 開放資料? 開放授權素材? 開放資源軟體? 開放討論? 開放辯論? 開放競爭? 開放商業性? 開放式的(Open-ended)智性探索?
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對於MOOC的投資,將「開放」視為「開放註冊」,多數不是使用開放教育資源(OER),而且逐漸地都開始索取認證費用。MOOC其實很不像其他的開放教育,可以幫忙圖書館產生許多免費且開放授權的教科書,甚至有不少都披上了「開放」的外衣進行營利,如Pearson’s OpenClass、Kaplan University’s Open College、Udacity’s Open Education Alliance.)
英國開放大學的Martin Weller在“The Battle for Open”一書中,表示「開放性」這幾年來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教學、出版上都有所進展,它並非一個新概念,甚至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也因此獲得資金),然而「開放性」似乎志不在此。MOOC顯然就展現了這樣的衝突。
無疑的,這會帶來對於教育中「開放」是什麼的爭議,可能還會帶來「開放」對於學校帶來哪些好處的討論,像是是否和成本、取用有關? 是否更容易分享和合作? 最重要的是,「開放」是否真正改變我們在學校內的教學方式?
開放授權在關於教育內容及資料的擁有權假設上扮演重要角色,創用CC授權將會讓人開始思考老師及學生創造的內容與資料會發生什麼事情,且能打破教科書出版商、老師在傳統教室內的控制權。
開放也意味著參與,代表學生將自己看成是積極建構學習而非接受他人觀點的人。
開放教育不只是採用貼了「開放」標籤的產品,而是更廣泛的檢驗教學信念和實務那些要素是開放的、誰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守門員。
在思考開放教育時,不免又會回到教育哲學,到底我們所說的教育和學校是何意義?
來源/ Audrey Watters – “What Do We Mean By Open Education”
原文連結 http://hackeducation.com/2015/01/16/what-do-we-mean-by-open-education/ (以創用CC BY-SA授權釋出)
編譯/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