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比爾蓋茲指出「內容就是王道(content is king)」,他說的是網路、出版、創造及近用可能性,在教育同樣適用--教育多年來都仰賴台上高高在上的老師負責將內容傳遞給學生。當教育的目的只是用來傳達事實時這種方式是合適的,但是對於高等教育更高層次的批判性及創意思考是不利的,也不適合很容易從google查到事實資訊的時代。更何況現在業界也都走向去中心化結構,員工被期待能與團隊合作,傳統的這種教學關係並無法反映職場的真實現況。
MOOC雖然是很重要的教育創新,卻還是很依賴專家展示資訊,沒有太多學生參與的機會。這其實不是MOOC早期的目標,現在的MOOC重心在於擴張高品質內容的取用機會,最早的MOOC卻很重視合作和社會互動,內容只是支持互動的角色,也就是說「脈絡才是王道(context is king)」,這點在商業環境中特別重要,因為他們很需要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一些知識工作者每天至少要和十個人合作。
然而現在這種重視內容的MOOC並無法妥善回應商管教育需求,完成率很低、成效不明,而且無法產生商管教育所需的合作。商管教育不能只倚賴講課模式,因為他們需要培養社交能力,此時就有需要回到最初的MOOC,實現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設計理念。這樣的課程,重點不是課程內容有多好,而是如何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重新包裝這些內容。
原文連結 WIRED - Alan Todd, George Siemens -"Context Is King: Why Today’s MOOCs Don’t Meet Corporate Needs" http://www.wired.com/2015/01/context-is-king-moocs-corporate-nee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