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6

當圖書館遇上MOOC的那點小事

最近除了Coursera的研究報告出爐這件大事外,好像沒什麼令人眼睛一亮的新聞。既然如此,身為圖書資訊專業背景的我只好祭出身家老本,來介紹一下圖書館與MOOC的合作方式吧~~(噯,很擔心大家對這不感興趣呢…)
不知道大家認為大學校園裡的學術圖書館都負責些什麼業務呢?(我已經腦補出許多答案了…各位,感謝你們的答覆,但是圖書館員才沒那麼閒咧!!)你們認為圖書館員可以怎麼協助MOOC的製作或傳播呢?
先說一聲,由於圖書資訊界不論實務或理論都以美國為馬首,美國圖書館界的往往走的更進一步,因此接下來介紹的其實都是美國的狀況。

2015/09/25

edX「視覺化日本」開課老師Shigeru Miyagawa經驗談

MIT的教授Shigeru Miyagawa因為善於使用科技與數位創新於教育領域,而獲得表揚。他也曾在2012年獲得開放式課程卓越獎項。
2002年,Miyagawa和John Dower合作開設了視覺化文化(Visualizing Cultures)課程,利用數位科技協助圖像方面的研究。Miyagawa說視覺化是教導分析技巧、合作、文化敏感度的絕佳方式,通常會他讓學生組成小組,對於圖像各自做出不同闡釋,最後會帶來豐富的辯論。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學生需要理解文化脈絡並詳加檢視圖像。

2015/09/23

MOOC作為紀錄片的多種教學用途

“Global Health: Case Studies from a Biosocial Perspective,”這門MOOC很特別,它重視的是衛生照護跟政治、經濟、倫理等社會面的關係,因此他們提供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等作為理解公共衛生問題的深度脈絡。

教學團隊遠赴盧安達和海地拍攝紀錄片,訪問當地的醫生,了解他們對於疾病的看法、以及當地居民面臨的挑戰等。

世界上每個人都需要被平等公平的對待,盧安達和海地顯示出我們可以做什麼。透過對於他們的了解,讓我們得以反思如何讓有需要的每個人獲得高品質醫療照護。

丹麥國家藝術館經驗談:逐步開放、鼓勵應用

自從2008年,丹麥國家藝術館(Statens Museum for Kunst)獲得Nordea-fonden提供大量資金後,他們便開始進行館藏數位化。丹麥國家藝術館的館藏主要分成三部分:繪畫雕刻皇家館藏(約10500件)、圖像藝術皇家館藏(約245000件)、石膏模型皇家館藏(約2500件),主要來自丹麥皇室的蒐集,作品年代可以溯及至16世紀中,三分之二的館藏都屬於公眾領域。

丹麥國家藝術館從中選了160幅經典公眾領域畫作及100支與這些作品有關的影片,將其數位化後於線上開放取用。相較耶魯大學、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荷蘭Rijksmuseum,這樣的規模很小,只是一個初步嘗試。

2015/09/22

HarvardX發展的美國詩學影集

一個數位人文計畫正要與HarvardX合作發展一個討論美國詩學的MOOC電視影集,由哈佛的非營利組織贊助支持。他們雖未透漏資金運作模式,但是可以確保他們的經費能度過第一季。
這個MOOC的重點特色在於和許多名人進行訪談,甚至包含柯林頓。目前最吸引人的課程是關於艾蜜莉.狄金生的詩。教學團隊從來沒想過可以觸及這麼多觀眾及讀者。
另外,由於影片製作團隊及課程發展人員都來自哈佛,他們可以確保有絕對的主導權。
MOOC與影視的結合目前只在美國出現,而且都才剛起步,未來會不會有更多成功案例呢?

2015/09/21

MOOC帶給中學教育更多機會還是更多不公平?

edX從2014年開始,專門闢了一塊小園地給優秀向學的中學好青年。一方面讓中學生可以在進入大學前,利用MOOC提早進行探索,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選錯科系導致悲慘無光的四年大學生涯。另一方面則提供先修考試(Advanced Placement, AP)的準備課程,讓高中生可以先修一些大學課程,通過考試後將能抵免大學階段的學分。
對於大學來說,提供MOOC給中學生其實也是一種招生宣傳的好方式。許多學生可能因為修了課,產生對該校或該校老師的熱愛(甚至成為死忠粉絲?!),立定志向進入該校。

Goolgle和Udacity聯合推出Android微學位

Goolgle和Udacity聯合推出Android微學位,希望能協助印度的學生開發android應用軟體。學生平均要花6-9個月完成課程,每個月花9800元盧比。

印度是Udacity的第二大市場,也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市場,開發者的人口也劇烈增加。

Goolgle東亞及印度區營運長Rajan Anadan則說,印度雖然有百萬名軟體開發者,在建立app上卻有點落後,透過此合作有利讓開發者社群建造更多高品質app,讓印度成為行動軟體開發者的領頭羊。


2015/09/18

IBM與學堂在線宣布展開合作

9月15日IBM與學堂在線宣布展開合作。學堂在線的老師之後可以使用IBM的SuperVessel平台設計課程活動,該平台可以做為虛擬研發引擎,用來學習、開發、測試各種科學計算、大數據分析等軟體應用。偏鄉地區的學生將可以因此上網體驗實驗環境,在大數據、雲端計算等課程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兩個問題
1.臺灣的平台有辦法和什麼其他公司合作提供服務嗎?
2.理科需要這種雲端實驗室可以理解,文科是否也需要額外的服務加強學生對於學習的理解?

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Info/fuwu/2015/0918/262010.html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沈仲佶的MOOC修課經驗談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沈仲佶在2013年花了五個月在MOOC取得12門課的證書,主要修的是計算機與數學課程,學習之餘也滿足虛榮心。

在他取得博士並開始工作後,自學時間減少了許多,但是學習需求卻更為提升。此時他卻不再在MOOC上學習,因為多為基礎課程滿足不了現在的工作需要。

然而他說,MOOC讓他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他現在會看書和專業文獻來彌補自己知識上的不足。他認為學習要有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量力而做,並堅持到最後。

有兩件事值得思考:

1.是否MOOC只適合傳遞基本入門知識?若將它看作影音電子書,是否代表這樣的媒體不是和傳遞高深知識?高深知識還是適合以文字書寫傳遞?

2.透過MOOC可以養成終生、主動且自我規範的學習習慣,然而若他不是博士而是大學生甚至高中生,他自己修課、沒有人引導,可以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嗎?是博士學習階段養成的自動學習能力先於MOOC,還是MOOC讓他養成這樣的能力?MOOC要搭配什麼活動才能讓學生養成這樣的學習習慣?光靠影片和作業擺在網路上就真的能達成嗎?


http://hangzhou.zjol.com.cn/system/2015/09/11/020828590.shtml

2015/09/16

互動比看影片可以學到更多

多數的MOOC都只讓學生觀看影片而缺乏互動。

卡內基梅隆大學最近有一份研究 “Learning Is Not a Spectator Sport: Doing Is Better Than Watching for Learning From a MOOC,” 比較只觀看影片的MOOC和結合互動素材的MOOC,發現學生在有互動的課程比只看影片所學內容多了六倍。

這是因為學生在聽講或讀文字時,很容易以為自己掌握教材了,但是這種感受其實只是幻覺。而且學生常常對於課程內容有所誤解,在沒有覆述或獲得回饋的狀況下,也就這樣將錯就錯下去。

MOOC目前帶來很多高品質資源固然很好,讓更多人可以有學習的機會,但應該更強調發展互動性教材。未必是砸重金製作影片,而是設計一些簡單的活動是可以協助學生釐清誤解的。

http://chronicle.com/blogs/wiredcampus/in-online-courses-students-learn-more-by-doing-than-by-watching/57365

2015/09/15

Coursera印度發展動態

印度是Coursera僅次於美國及中國的第三大市場,現在已有超過一百萬名用戶。印度學習者比起全球平均更年輕。

Coursera最近聘請前麥肯錫顧問Kabir Chadha作為印度的區域管理人。他們和印度商學院合作,開設的第一門課吸引了五萬人。未來還希望和更多印度業界夥伴合作。線上零售商Snapdeal就和華頓商學院合作提供專項課程的專案機會,表現良好的學生就有機會於Snapdeal任職。

http://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industry/services/education/online-learning-platform-coursera-bets-big-on-india-to-start-new-technology-business-courses/articleshow/48964316.cms

Udacity的經營策略

Udacity的創辦人Trun因為發現MOOC的完成率很低,而推出了微學位(nanodegree),這種證書成本低於傳統教育許多,卻能得到雇主認可。

Udacity想成為教育界的Uber,兩者都同樣善用自由職業者:Udacity善用學術人員協助評分,依照其工作份量給予報酬,目前已有上百名學者協助評分,許多是資工領域的退休老師。

這種分享經濟模式,提供專業人士工作機會、也讓Udacity能擴大服務範圍,越多人加入澤服務越好。

Thrun認為目前教育體制內的終身教職會限制教授們回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像是大學就很少有Android的課程。他希望聘用擁有新鮮觀點和熱情的年輕人,因此將公司成立於矽谷,在這裡人人習慣創新。相較之下,教育系統中的人則不喜歡冒險。

2015/09/14

註冊MOOC前應該考慮的幾件事

1.知道你註冊的課程是什麼:想想從這堂課想獲得什麼,多數學生都註冊的太隨意。

2.別期待有太多教學支援:老師很難照顧這麼多學生,許多課都需要靠學習者的自制力,並自己去找問題的解答。

3.預留修課時間:若課程說明上說一周要花6-8小時,別以為自己一週花兩小時就可以應付。

2015/09/13

利用MOOC協助德國難民重返校園完成學位

2015年最令人難忘記的一抹背影,或許是三歲的敘利亞小男孩Aylan Kurdi。他蜷縮於海邊,過去與未來不論是苦痛的還是美麗的,都與他再無關係。無辜純潔的早夭孩童對比殘酷無情的世界,迅速引起眾人對於難民問題的重視。
許多歐洲國家的難民政策受到質疑,各國政府紛紛出面說明立場與未來的處置方式。其中,德國無疑是對難民展現出最大熱情的國家。
總理梅克爾早就於8月31日表態,「如果歐洲無法解決難民問題的話,那麼未來的歐洲也就不會是我們希望的那樣。」即便德國每安置一名難民,就要支出1.2至1.3萬歐元,面對高達80萬名尋求庇護者,累積起來恐怕今年需要耗資100億歐元。然而,梅克爾表示「眾多的難民將成為我們國家的一份子」,不論成本,都將幫助他們在語言及文化上盡速融入德國。

2015/09/11

對MOOC參與者的正向影響因素

George Veletsianos博士與兩位同事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試圖理解人們的MOOC經驗及為什麼會用其使用的方式參與特定活動。

他們訪談了橫跨25-67歲的13位MOOC參與者,發現三個現象並就此提供建議:MOOC平台外的社群網絡互動、作筆記、內容消化。

首先他們發現學生在線上與其他參與者形成的連結,以及在實體與親友形成的連結都很重要。親友往往是推薦他們使用MOOC的人,或是對於MOOC課程主題具有知識者。

在課程中締結關係往往被視為MOOC的正向影響因素,學生透過社群媒體連繫彼此有利於協助雙方的課業。有些人因為修了MOOC才能碰到志同道合的好友。

2015/09/10

德州的免費大一生計畫

德州大學系統從下個秋季課程開始,就會鼓勵學生在入學前使用MOOC,若他們修了十門MOOC並通過大學賦予學分的實體考試(AP或CLEP考試),那他們在支付學費前就可以被承認一學年的學歷。

這些課程來自紐約非營利機構的「免費大一生(Freshman Year for Free)」計畫。這個計畫適用於所有會承認AP及CLEP測驗成績的學校,包含德州的所有公立學校。學生只需要支付考試費用,一門課90美元。

德州大學體系認為,這對於比較高齡、比較忙碌但是很有自律能力的學生打開一扇大門。德州大學體系本來就有大量的非傳統學生,超過七成都是在職學生。有孩子、有工作的學生將能因而受惠。

另外,一些不提供AP課程的高中,現在他們的學生也有機會藉此管道修AP課程並提早取得學分。

他們希望可以讓高等教育更容易取得,吸引更多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學習。不過他們對於此計畫落實後的數字則沒有設定任何目標,他們目前也不知道這可以吸引到多少人註冊。

https://www.texastribune.org/2015/09/10/free-freshman-year-texas-state-will-try-it-out/

2015/09/08

你EdCasting了嗎?來看看什麼是「微MOOC」!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微博或推特上呢?你是否因為關注了某個特別厲害的人,每天看他的發文都覺得自己在成長?
EdCast被稱為MOOC界的推特,可以說是一個非正式的學習生態社群網路。學生在此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團體、人物、主題頻道,老師則為了他的關注者搜集及分享相關內容。

2015/09/07

Udemy在西方世界的使用情形

Udemy於2010年成立,這個平台上的開課者可以獲得收入,去年平台的營利大幅成長了160%。

Udemy行銷部門的Shannon Hughes指出,由於工作變遷的非常快速,傳統教育體系已經無法跟上,便產生了大量對於線上技術學習的需求。

根據DistanceLearningPortal.com,英國對於線上教育的需求最高,佔了全世界的15%。去年,英國在Udemy的選課數量有了140%的成長,共83萬次修課次數。不過就修課總人數來講,英國排名第三。美國第一,佔了1/3,印度第二佔了9%,英國則佔5%。緊接著是澳洲和加拿大佔了3%。


2015/09/03

開放教育資源的普及問題

針對2000位教職員進行的調查顯示,75%的老師不知道開放教育資源的存在。另外,很奇怪的是,雖然只有33%老師說他們知道OER,卻有50%人說他們有使用過。這是因為,許多老師以為他們知道開放教育資源,實際上卻無法說出正確的定義。他們缺乏對於開放教育資源定義的認識,而且往往在還沒考量資源的授權問題時就直接使用。

許多老師以為開放教育資源跟開源軟體一樣,以為必須要有最新科技才能使用。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另外,70%的人認為開放教育資源是免費的、54%認為其可以被盡情改造,而知道開放教育資源採CC授權的只有28%。

最後,許多老師對此感興趣但卻沒有時間找到適合自己課程的高品質資源。開放教育資源缺乏編目導致難以查找是許多人提到的問題。不過相較傳統課件來說,其實開放教育資源已經好找許多。

http://www.ecampusnews.com/top-news/faculty-using-oer-376/

2015/09/02

提升開放教育資源的搜尋能力

現在開放教育資源越來越多,不再是資源不足的問題,反而是資源太多的問題。到底要怎麼輕易地找到好的資源呢?

目前的開放教育資源資料庫,如 MERLOT II、 OER Commons、OpenStax CNX都缺乏良好一致的排名及評論方式ˋ,多數素材並沒有被評論或排名。

Walker建立一個用來篩選開放教育資源的半自動系統"OER Assistant ",作為他的博士畢業論文。運作方式為:教育人員將一門課程的學習目標複製貼上到一個簡單的表格中,學習目標的文字會被自動嵌入網路服務、被用於好幾個開放教育資源資料庫中搜尋,最後將結果排序展示。

Walker說他很驚訝現在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將這些文字組合為這麼多有意義的片語,一開始人們很難想到到底要用哪些詞彙進行搜尋,機器可以幫忙做到,在機器協助下得到這些結果,就能讓人輕易比較出「喔對這就是我想要的,看起來不錯」。

這樣的方法很簡單,其實其他人也可以做得到,他鼓勵大家自行發展一套篩選機制。


http://campustechnology.com/Articles/2015/09/02/A-Better-Way-to-Find-the-Right-OER.aspx?Page=1

2015/09/01

MIT與哈佛告訴你如何揪出在MOOC作弊的人?

MIT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最近針對MOOC的作弊現象發表了一篇研究。這讓人有點意外,總覺得MOOC是自主學習的地方,為了興趣和自我成長來的,何必作弊呢?但是隨著各大MOOC平臺紛紛提供證書和學分,可能也就使人產生了作弊動機吧!
在開始說明他們怎麼揪出作弊者之前,先來想一個嚴肅的問題!那就是:「該怎麼在MOOC作弊呢?」憑著從小到大的作弊經驗(噢噢不小心說出來了~),真是很難想像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