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9

Rising Cost of Education to Boost the Global MOOCs Market by 2019, Says Technavio

Technavio教育市場研究分析者指出五個推動國際MOOC市場的因素:
1.教育成本提高
傳統教育成本提高使MOOC成為吸引人的替代方案,美國的教育成本已經增加將近500%。
2.業界需要員工提升技能
科技快速發展加上高度競爭市場,以及越來越多工作被科技取代,促使員工需要持續提升技能。
3.遠距學習需求增加
除了以書籍或光碟傳遞的遠距教學內容,MOOC以數位形式傳遞,逐漸取代以往學習模式。另外,也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提供線上課程,進而引起世界各地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印度及中國這些發展中經濟體。低成本的軟體與平台讓學校有能力開始製作、傳播及管理線上課程,連帶的使整體市場成長。
4.積極採用數位軟體
MOOC平台積極採用不同科技工具來傳遞數位教學內容,這些工具也和其他公司的多種軟體相容,加總起來有利提升學生的學習經驗。現在美國政府正積極推動使用電子書或其他數位互動內容來提升學習經驗,特別是K-12階段。這對於MOOC市場也會有正向影響。
5.平板採用率提升
近年來,學術單位對於平板的需求提升,因為其方便移動、可用於合作、彈性、好管理且能節省時間。有些平板提供了符合學生與老師特殊需要的功能,讓透過app學習變得更為容易。

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160224005105/en/Rising-Cost-Education-Boost-Global-MOOCs-Market 

Social media MOOC

雖然FB、推特這種社群媒體很常被用於溝通及合作,然而將之用在線上學習時,課程設計者必須了解到,如果只提供這些溝通方式而不將他們有效結合,並不會發揮最佳成效。
澳洲最近做了一個研究,針對155名“Carpe Diem MOOC學生進行調查,這門課同時使用CourseSites學習管理系統、FB及推特。FB和推特被用來提問及討論作業相關問題,教學者會藉此鼓勵學習者多發表意見。

2016/02/28

MOOC職場價值之美國親身經驗談

唯有社會與職場願意重用線上課程的畢業生,線上課程的證書才具有價值,也才會有人願意為了線上課程支付費用。以下是美國幾個MOOC的職場價值之親身經驗個案,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1.Tyler Kresch今年22歲,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拿到哲學與科技企業學位。他原本是Procore科技公司的專案經理,最近剛在加州一個新創公司獲得開發者的職位。Kresch利用edX來強化自己的電腦能力,他通常在午餐時間及下班後來上課,他完成了兩門加州柏克萊的課程及一門MIT的課程,將證書列在LinkedIn上。該新創公司因為Kresch建了一個用來節省專案管理時間的app而感到驚艷。

Can social media enhance the MOOC experience?

本文介紹一些如何設計MOOC吸引學習者投入的要點

1.提高觀眾敏感度
MOOC學習者不是大學生,不會想要按表操課,然而許多開課者把MOOC學習者當成實體大學的學生一樣。MOOC學習者有工作或其他的生活要務,開課者必須理解他們的需求。

2.讓所有教材都能輕易使用
了解到MOOC學習者很多元後,應該提供他們彈性的學習方式。雖然有些人會想要同步的學習經驗,並期待形成學習團體,然而多數MOOC學習者基於興趣而非證書產生興趣,所以最好讓教材從開課第一天起便全部公開,讓學習者能根據自己的腳步學習(有些學習者其實可以在一天內學完所有課程)

2016/02/26

What makes students stick with a MOOC?

Brent J. Evan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發表一篇研究,想找出一些能預測學習者是否會堅持學習的指標。

研究團隊檢驗了Coursera上的44門課,結果很驚人。早在一個月前註冊課程的人(通常會假定這些人有更高的學習動機),實際上比開課時才註冊的人更少參與課程。

另外,願意做課前調查的人,會比不願做課前調查的人多看12支課程影片,且多出12%取得完成證書。作答者多數指出是因為工作相關或有興趣而修課,但是那些因為學校聲譽而修課的人才是觀看課程影片的主要人口。

課程標題中如果出現「介紹、概論、綜述( intro”、 overview”、 welcome)」等字眼,會比「結論、複習(review”、“conclusion")這類字眼有更高的觀看比例。

課程影片長度對於是否學生的選擇似乎沒有影響。之前大家認為將課程影片切割成短影片會更吸引學生,在此研究中卻發現5分鐘及20分鐘的影片其實觀看率差不多。[p.s.不知道如果是20分鐘跟1小時相比的狀況呢?]

在前半周上傳影片會比在後半周上傳吸引更多人觀看,老師借提醒學生有新課程影片的信件並不會吸引學生前去觀看。


2016/02/22

Coursera Pilots Mentor-Guided Courses + Nanodegree, Nanodegree Plus, and now Nanodegree Lite?

Coursera及Udacity不停推陳出新,推出新服務試水溫。

MOOC常被詬病缺乏對於學生的指導。Coursera在2014年3月曾利用Andrew Ng機器學習的課程嘗試同儕指導,讓以往表現良好的同學擔任下一梯次課程的助教。這樣的家教後來利用Google Helpouts提供,然而Google Helpouts於2015年4月關閉。

現在,Coursera推出了Mentor-Guided Courses,讓學習者付費獲得導師協助,這些導師主要是業界的專家人士。這樣的課程將要價248元美金,不過目前只要149元美金。導師會利用信件或討論區協助學生,並給予學生專案計畫的回饋,每周還有office hour。

2016/02/19

Is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MOOC發展多年,兩大問題依舊存在:1.線上學習比實體校園好嗎?2.高等教育是讓人取得知識與技能就好,還是要獲得學位以利求職?

edX負責人Agarwal 在沃頓的教育會議中指出,他們試著要讓MOOC進入新階段,象徵教育的未來。

Agarwal 除了說明平台與課程免費帶來的好處,及一些感人的實際求學案例,也指出今日兒童的學習方式與過去不同,他們習慣簡短的文字,注意力短暫,追求立即回饋,科技可以滿足學習者的這些需求,甚至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像是遊戲化與虛擬實驗室,學生可以實際上做一些事情並從中學習。自動化評分及同儕評鑑機制也不停進化,接下來還會利用人工智慧評分,也就是讓教授先改前一百份作業,機器學習後再由其來批改。他們現在希望繼續改善團體線上合作的功能,以便讓世界各地不同的學生於虛擬空間中齊聚一堂,另外也希望發展cohort,像是同校的校友或同公司的員工,這些不同背景的人將會獲得特殊教材與私人共享討論空間。這些將可能成為edX的營利來源。

edX正準備一些授予學分的課程,他們之前已經開始在頒發證書了,這些付費證書會大幅提升人們的完全率(從6%到60%),近似於美國大學的完成率。有不少雇主認為這些證書可以做為雇用時的參考,edX也主動和一些業界合作。

edX若真的想造成教育或職業體系的轉變,還需要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成功,讓別人相信課程品質是和實體校園課程相同的。

http://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is-the-traditional-college-education-an-endangered-species/

2016/02/16

Amazon OER?

Amazon正在籌劃一個存放開放教育資源的網站(Amazon Inspire),他們的目標對象是K-12學生群,應該在幾個月後就會發布。

開放教育資源一直有難以查詢取用的問題,Amazon若能提供人性化的搜尋介面與使用者評論,將會讓開放教育資源變得更好使用。就像是itune的podcast一樣,免費好用,且品質好的也有。

昂貴的教科書對於美國學生而言一直是很大的問題,當學生有了開放教育資源的查詢介面,就更有機會減輕他們的財務壓力。而且開放教育資源在製作時就是數位化的版本,對於聽障或視障者而言,因而可以善用科技更為輕易地使用教材內容。

不過,Amazon會從中獲取何種利益呢?他好像無法跟Apple一樣,因為有很多人想使用podcast而買ipod。除了kindle,有很多裝置都可以觀看開放教育資源。Amazon並不是什麼慈善公益事業,到底是基於什麼出發點決定推出這項服務呢?難道是想消滅商業出版社?還是獲得學習者的行為資料紀錄?


2016/02/12

What should MOOC quality standards look like?

少有研究在關注MOOC的教學品質。

本研究使用美國最廣為使用的品質保證架構之一Quality Matters (QM)進行研究,QM主要有八個標準:課程大綱與介紹、學習目標、評鑑與測量、教學素材、學習互動與涉入、課程科技、學習者支持、可近用性。若要通過QM,這些標準下又有更具體的次級標準。課程必須具備這些基本標準,並取得85%的符合程度,才能通過QM。

本研究分別從Coursera、edX、Udacity上各抽了兩門課,都沒有通過QM,其中又以Udacity的表現最差。當然這不代表所有的MOOC都如此。

這六門MOOC都未做到以下事項:

1.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清楚描述出所欲測量且與課程目標一致的的學習成效
2.課程教學有提供教學取用政策與服務的說明或連結
3.課程教學有提供說明或連結,告知學習者會有哪些學術服務或資源能協助他們成功完成課程,以及他們要怎麼取得這些服務或資源。
4.課程教學有提供說明或連結,告知學習者會有哪些學生支援服務能協助他們成功完成課程,以及他們要怎麼取得這些服務。


Udemy Thinks It’s Cracked the Future of Online Education

Udemy的執行長Dennis Yang相信線上教育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協助專業人士因應變動職場持續充實自己。舊金山的使用族群中,多數都選修專業發展課程,學習職場中有用的技能,也有三成選修自我發展課程,像是音樂、瘦身。

Udemy的一位老師Rob Percival因為開設網站開發課程而賺了680萬元美金,他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建置這門課程。Rob說這樣的經驗和實體課程很不同,當自己在睡覺時還有人在跟自己學習,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不過有些老師也發現,他們的課程被免費散布在網路各個角落,讓他們無法由Udemy收到學費。若這個問題不解決,這些老師可能就會離開Udemy,不利於Udemy的營收及運作。Dennis Yang說他們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是數位內容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他們在想辦法處理。

目前Udemy還未獲利,他們希望到2017年底或2018年年初可以開始獲利。他們現在有210名全職員工,他們不打算再向外募資。

面對Coursera、可汗學院等競爭對手,Udemy的策略是鎖定職場人士以從中突出。另外他們也和許多公司合作,且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具有知名度(2/3使用者來自其他地區),Udemy會翻譯課程及新開在地語言的課程來服務這些使用者。

http://time.com/4215787/udemy-dennis-yang/

2016/02/11

Portraying MOOCs Learners: a Clustering Experience Using Learning Analytics

本文利用2015Graz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的社會面相"暑期十周線上課程進行研究,這門課吸引了校內與校外的人來上,校內學生完成課程後可以獲得學分。校內生共459人、平均年齡為23.1歲,校外生共379人、平均年齡為46.9%,整體證書取得率為49%,校內證書取得率為80%、校外證書取得率則為11.35%

本研究根據學生的行為進行群聚分析(clustering),採用的行為變項包含:
1.討論區觀看頻率:使用者點擊討論區貼文的次數
2.討論區回應頻率:使用者在討論區內發文的次數
3.影片觀看頻率:使用者點擊影片的總次數
4.測驗嘗試次數:使用者在測驗上所嘗試的平均值

2016/02/01

Swedish MOOC report is published

瑞典比較晚才開始推動MOOC,去年春季他們的政府開始進行一份MOOC評估報告,於今年一月完成,報告內文為瑞典文,以下是簡單摘要。

這份報告是基於2015年春季針對高等教育機構所做的調查而完成,調查內容包含他們的MOOC經驗、MOOC發布計畫、推動MOOC的動機以及可能的利弊得失。

現在已經有六間高等教育機構正式開設MOOC,然而對於MOOC是什麼其實還有一些探討空間。過去20年來瑞典已經提供很多線上學分短課程(通常是7-15學分),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一環。雖然都是免費的,但是需要有一個申請流程、並滿足申請條件。許多人認為MOOC其實就是這些課程的簡化、大規模版本而已,無法理解到底為什麼會引起這番熱潮。

這份報告也探討了一些問題:MOOC是否應該要由納稅人的錢支付?MOOC可以如何納入教育體系?如果要納入教育體系需要多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