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1

Portraying MOOCs Learners: a Clustering Experience Using Learning Analytics

本文利用2015Graz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的社會面相"暑期十周線上課程進行研究,這門課吸引了校內與校外的人來上,校內學生完成課程後可以獲得學分。校內生共459人、平均年齡為23.1歲,校外生共379人、平均年齡為46.9%,整體證書取得率為49%,校內證書取得率為80%、校外證書取得率則為11.35%

本研究根據學生的行為進行群聚分析(clustering),採用的行為變項包含:
1.討論區觀看頻率:使用者點擊討論區貼文的次數
2.討論區回應頻率:使用者在討論區內發文的次數
3.影片觀看頻率:使用者點擊影片的總次數
4.測驗嘗試次數:使用者在測驗上所嘗試的平均值

他們將校內生與校外生分開進行群聚分析
校內群1:證書取得率10.53%,討論區觀看頻率低、討論區回應頻率低、影片觀看頻率低、測驗嘗試次數低
校內群2:證書取得率96.10%,討論區觀看頻率高、討論區回應頻率低、影片觀看頻率高、測驗嘗試次數高
校內群3:證書取得率94.36%,討論區觀看頻率中、討論區回應頻率低、影片觀看頻率低、測驗嘗試次數高
校內群4:證書取得率50%,討論區觀看頻率高、討論區回應頻率高、影片觀看頻率低、測驗嘗試次數中
校外群1:證書取得率76.19%,討論區觀看頻率中、討論區回應頻率低、影片觀看頻率高、測驗嘗試次數中
校外群2:證書取得率100%,討論區觀看頻率高、討論區回應頻率高、影片觀看頻率高、測驗嘗試次數高
校外群3:證書取得率1%,討論區觀看頻率低、討論區回應頻率低、影片觀看頻率低、測驗嘗試次數低

可以發現校內與校外學生的行為模式不同,且討論區的觀看與回應、影片的觀看、測驗的進行次數,與證書取得率是有關的。

本研究將他們的群聚與ELTON(1996)Cryers scheme進行對照,根據內在因素(學科主題、成就感)與外在因素(準備考試)將學生的投入程度分成四類:高投入、反抗、玩玩而已(低投入)、中輟。如此一來,也意味著線上課程學生與實體課程學生的行為是相似的,可以基於以往研究了解如何提升學生的動機。

有興趣者可進一步觀看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