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1

MOOC在認證機制的革命

MOOC被認為像是革命時期推動、無法具有可信度的「學術貨幣」,許多人虎視眈眈注意著評鑑機制到底是否能真實測量學習成效。
為了讓MOOC的證書更能被大眾接受,它們目前在不同大學機構被視為「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之一環,這是一個鬆綁美國高等教育的前導行動,宛如iTunes當初開始讓消費者能夠買單曲而非專輯的意義。要改變認證系統並非如此容易,但是總是開始動搖了原本的象牙塔。

2015/03/30

影片對於MOOC而言並非必要

Lorena A. Barba開了一門MOOC:“Practical Numerical Methods with Python”,這堂課並沒有錄製影片,一方面是因為影片會耗費大量時間和經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 Barba覺得影片不必然會帶來比較好的學習經驗。
現在很多MOOC的成本高昂都是為了影片品質,然而並沒有證據指出影片製作品質會影響學習。事實上,1971年Donald Bligh曾說不同的資訊呈現方法並不會影響成效。

GLYPHICONS—ICON圖像設計分享平台

「回去請幫我在臉書按個讚吧!」聽到這句話,你的腦海想必浮現出一個藍色外框的大拇指圖像。

這就是ICON的驚人影響力。

隨著資訊量不斷增長,ICON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不論是電腦桌面的應用軟體圖示、網站上的分類標記,同樣都是透過一個簡單的ICON取代文字、迅速標出重點用途,減少使用者自己花時間摸索的挫折感,甚至能留下一個深刻的品牌印象,讓人一想到某個服務時自動在心中浮現某個圖像。在觸控式螢幕和app日益普及的今日,更是極為仰賴以一個簡單小圖案來傳達產品訊息,ICON的大小也因為觸控的便利性受到重視。

商學院線上教學新趨勢

MOOC讓許多教學內容得以在線上免費使用,商學院除了開始嘗試線上課程及結合線上與實體活動的混合式教學,同時也產生收費意識,也就是想辦法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許多商學院開始發展自己的平臺,其學習者將透過網路會議與他人互動。像是哈佛商學院發展的HBX平臺(http://hbx.hbs.edu/)便選擇性招生且收費,2014年夏開始試營運,當時為了要同時進行線上與實體課程,只限制麻州學生報名,當時的完成率高達90%,和實體校園差不多。現在則開放所有地區學生申請,需花1500元美金完成10周課程,他們將在線上延續實體課程的方式,以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同樣也推出高級管理認證課程「LEAD(Learn、engage、accelerate、disrupt)」,希望讓學生能善用自己有空的時間學習及締結關係,這個課程需耗資1.6萬美元。
目前這些課程都還在實驗階段,未來還有彈性的變動空間。
原文連結 英国《金融时报》 -乔纳森•穆莱斯(许雯佳譯)- "MBA教育新趋势:线上+线下"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290?full=y

2015/03/29

MIT對於遠距課程及遠距工作的嘗試

MIT史隆管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課程指導Peter Hirst認為面對面互動的經驗是難以替代的,他正在協助MIT通往線上學習的新世紀。
Peter Hirst認為身處MIT的好處在於很容易就可以嘗試不同科技和實驗,而不需要過度仰賴外部資金。
他們現在正朝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研究,一方面思考要怎麼善用科技模擬實際人際互動的經驗,一方面則是完全放下原本真實世界中的體驗,思考要怎麼善用數位環境實現更好的學習成效。

2015/03/27

MOOC與數位認證的未來

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師Kevin Carey指出,MOOC並沒有帶來突破性的改變,是因為他並無法提供讓職場承認的正式大學學位,也就是說他並沒有獲得足夠的承認。
然而,當未來大學學歷無法貼切反映學生所學內容時,大學正式學位證書也不過就只是一張紙。於此際,MOOC則在加緊腳步嘗試不同的憑證機制,這使未來的MOOC證書效力有發展空間可期待。
Udacity最近和Accredible合作推動Nanodegree。Accredible創辦人指出他們都意識到現存認證機制應該有所改變,因為重點並非你在何處學了什麼,而是你真的能展現出所學能力。因此他們和線上學習平台合作頒發證書,而且他們的證書上會顯示學生花多少時間觀看影片、在討論區辦演何種角色等學習過程記錄,雇主可以由此斷定該生是否真正具備特定的能力。
Udacity於2014年10月發布Nanodegree,他們看到了職場人士終身學習的需要。在美國,平均每個人會換四次工作、科技業更是高達七次,這些人需要持續更新技能,這也就是Nanodegree存在的價值。
現在也有許多大學開始投資發展線上課程,老師們也在想要怎麼針對網路環境及用戶設計課程。可能很快得我們就可以看到被普世公認的數位認證系統。
原文連結 edtechtimes.com-Michelle Harven-"Digital Credentials, the Missing Link for Online Learning" http://edtechtimes.com/2015/03/27/digital-credentials-missing-link-online-learning/

2015/03/26

數位學習的未來不是免費

許多人認為科技的發展會使教育成為免費的事業。他們往往以音樂產業作為借鏡,指出像是Spotify就讓消費者每個月支付低於一張CD的價格就能無限聽音樂,教育也將走向此道路。
然而,應注意每個產業都有不同性質。音樂是因為聽眾他們使用科技只是用來便利下載、攜帶,並非因為多了科技就能讓他們在聽音樂時產生加值效果,也因此才會讓價格被壓低。

2015/03/24

德國醫學MOOC翻轉教室經驗分享

在德國,30位Giessen醫學院的學生完成了HavardX的MOOC「Global Health: Case Studies from a Biosocial Perspective」,並同時獲得學校及平台頒發的兩張證書。
這最初只是對於混合線上及實體教學的測試,但是這個經驗讓人了解結合全球化MOOC及在地化實體課程教學的潛力。
這30位學生,除了各自在線上上課,還需要參與兩次實體的課程內容討論,並繳交個人學習經驗的回饋單。課程討論內容會被搜集起來以分析課程的教學成效。
最終發現學生很滿意這樣的上課方式,有些學生主動建議可以增加實體討論的次數。
本文作者認為MOOC並非用來取代傳統教學的,而是做為書籍期刊類的工具。在實體碰面的討論中,學生會鞏固所學知識、澄清疑惑及誤解,並會因為要碰面而讓學生努力在時間內完成課程。他們十分推薦這種混合式的學習方式。
原文連結  Inside Higher Ed-Michael Knipper、Christine Hofstetter-"A Global Online Course Gets Locally Grounded"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higher-ed-beta/global-online-course-gets-locally-grounded

2015/03/23

MOOC進駐企業培訓市場

目前商業教育面臨著即時、新穎的學習內容,MOOC的出現威脅到原本的企業培訓市場,特別是在MOOC與大公司合作之後。
舉例來說,Coursera和 Instagram、Snapdeal合作,Udacity和AT&T、 Google、Facebook 與Capital One合作,edx也和微軟合作提供IT發展課程,並與IMF簽訂協議提供政府總體經濟和金融的課程。
edX傳播部門執行長指出許多學生付費獲得的簽名認證讓他們能找到新工作。AT&T亦已經支付udacity三百萬美金發展系列課程,他們表示未來這將會是AT&T職員培訓的重要一環。
幾位受訪者提到,MOOC符合現在的行動與雲端世界,且能帶來國際視野、接觸到大量夥伴。
原文連結  BUSINESSBECAUSE-Seb Murray - "Online Learning Revolution Pushes Further Into Corporate Training" http://www.businessbecause.com/news/mba-distance-learning/3177/online-learning-revolution-in-corporate-training

2015/03/22

MOOC字幕對於聽障者的重要性

Howard A. Rosenblum是美國國家聽障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 NAD)的執行長,他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影片上線,該協會開始爭取讓這些影片上字幕、以便聽障者可以了解影片內容。2014年九月,Netflix的所有影片都上了字幕,然而MOOC卻沒有。
大學提供免費的多元教學影片給每個喜歡學習的觀眾,十分值得敬佩,然而他們卻忘了聽障者的權益。即便少數影片有字幕,卻是錯誤百出。
MOOC越來越流行,也將是未來終身學習的重要指標。身為開放教育龍頭的Harvard與MIT應該不能辜負美國480萬的聽障人口。
事實上,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明白指出,大學的經費來自納稅人,理應公平的將課程及服務提供給所有人使用。這個法案是用於實體及線上環境,MOOC缺乏字幕其實是違法的。
聽障者和一般人一樣,都想要學習各種技能知識,也想要知道名人演講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NAD在上個月控告Harvard和MIT的原因。
原文連結 The Baltimore Sun-Howard A. Rosenblum- "MOOCs for everyone, but the deaf" http://www.baltimoresun.com/news/opinion/oped/bs-ed-mooc-access-20150321-story.html

2015/03/20

MOOC在大學的實際應用與影響

SXSWedu會議(http://sxswedu.com/about)邀請了教育界不同背景的社群共同討論創新學習,從今年的會議可以發現MOOC風潮逐漸淡去。這是好事一樁,唯有退燒後才能好好的了解它、想想該怎麼加強它。Charlie Chung在本文分享他在這場會議中對於MOOC影響的討論。
1.大學再次注意教學活動。
改善教學成為製作MOOC的首要考量,因為設計MOOC的過程會促使老師重新思考教材的主題和組織方式。許多人都樂見這樣的發展,這扭轉了大學近幾年來過於著重研究的趨勢,使高等教育界總算又開始討論教學活動該怎麼進行。

武漢三本高校引入MOOC

武漢地區的「三本高校」正積極引入MOOC教學,2014年十月起引進「中國大學MOOC」的工程技術、哲學、歷史、經濟管理、法學領域的課程,修完課程後可以抵免公共選修課的學分(應該就是臺灣的通識課)。目前在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的公共選修課中,有一半都不是該校教師開課,MOOC高達80門。
學生認為從MOOC上課很方便,而且答題機制讓人修課過程中覺得很好玩。甚至覺得因此會減少自己沉迷在網路遊戲的時間。
如果學生在MOOC修課或成績認定過程中做手腳,將會被倒扣兩個誠信學分。
武漢工程技術學院也將引入22門MOOC。
註:三本高校指的是中國大陸高考第三批錄取的本科學校,包含公辦民企出資的獨立學院、私辦私人出資的民辦本科高校、合作辦學的本科高校。
這些學校口碑比較不好、比較難爭取到資源,未來中國大陸教育部將會淡化「一本、二本、三本」的劃分界線。
原文連結人民網-長江日報-黃瑩-"“三本”学生上名校慕课拿学分" http://edu.people.com.cn/n/2015/0320/c1053-26726676.html

2015/03/19

線上進行的醫師助理課程

在美國,醫師助理(Physicians assistants)復則許多醫生會提供的服務,像是看病例、診斷疾病、設想治療計畫、諮詢等。他們通常是醫學院修課三年的碩士畢業生,並會完成超過2000小時的臨床實習(Clinical Rotation)。照理說,這樣的教育很難不在實體高等教育機構中執行。
然而,耶魯大學和協助發展線上學位課程的2U公司(http://2u.com/about/)合作,將會頒布證書給完成線上課程的醫師助理。這個課程的收費將比照校內辦理。

2015/03/16

老師身為MOOC使用者的行為與需求

Daniel Seaton, Cody Coleman, Jon Daries和Isaac Chuang在EDUCASE發表了一篇文章「MITx MOOCs的註冊情形:我們是否正在教育老師?」,他們受邀將研究結果言簡意賅的在edX的部落格分享。
他們以問卷調查MIT 11門春季課程,有28%的問卷回覆者於現在或過去為老師,多數任教於大學,接下來則是K-12階段的師資。老師們雖然只占了修課者的4.5%,卻產生了22.4%的討論訊息,而且1/12來自現任老師、1/16來自卸任老師。

2015/03/11

大學與圖書館合作開設氣候變遷MOOC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開設四周的氣候變遷MOOC,特別之處在於他們和當地21間公共圖書館(威斯康辛圖書館服務,WiLS)合作。

這堂課的目的是教育大眾氣候變遷的影響,從2/23開始、於三月結束,希望可以喚起公眾討論、一起找出減輕氣候變遷的方法。
此課程吸引超過六千人註冊,其中有兩百人會參與圖書館在課程第二周舉辦的系列對話。開課老師和團隊很喜歡到圖書館和讀者互動,透過在地對談可以讓MOOC學習經驗更個人化,也有機會讓個人及社群有所行動。
當地的圖書館員表示非常期待這個經驗,因為這門課符合該圖書館的綠化目標,他們有太陽能發電的屋頂以及大量環境方面的書籍。當地的圖書館甚至在課程開始前辦活動鼓勵讀者和一些組織團體註冊這門課程。
去年圖書館曾和Marian大學合作開設美國歷史課程,圖書館透過電子及紙本管道幫忙宣傳,從學生回饋中可以發現一般大眾對大學程度的課程是很感興趣的。
這樣的合作可以同時嘉惠圖書館、大學及讀者,很值得嘗試。
原文連結 Library Journal -Michelle Lee- "Public Libraries, U. Wisconsin–Madison Team Up on Climate Change MOOC"  http://lj.libraryjournal.com/2015/03/ed-tech/public-libraries-u-wisconsin-madison-team-up-on-climate-change-mooc/

哈佛SPOC經驗談

哈佛大學正在實驗為了校友所設計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這和MOOC重視大規模與在家自行於線上進行活動很不同。
哈佛的調查發現校友是最會被研究、學習機會吸引的對象,因此他們想藉由MOOC滿足這群人。他們推出橫跨多個學科主題的SPOC。22-96歲的校友都對此感到很有興趣,撥打很多電話洽詢。
這有點像是一場實驗,參與者會一再被詢問有何想法,且老師也會不停調整課程。另外,他們也藉此測試email溝通的效果,每周課程團隊大概會寄2-4封信給課程參與者,學生對於自己能掌握資訊感到滿意,這些信也能讓學生更有動機投入。
哈佛志工性質的校友社團也提供一些讓課程參與者彼此連結的方式,像是課程結束後很久的暑假相約出來繼續討論課程主題。
雖然現在他們還沒有承諾接下來會怎麼發展,但他們注意到課程太長是個問題,未來他們可能會將課程縮短。
另外,密西根大學則是將使用者鎖定大幅成長的中文用戶,他們預期這些中文使用者在完成率及MOOC帶來的教學效益上,與以往不會有太大差別。
原文連結  campus technology -Dian Schaffhauser- "Innovative MOOCs Take Learning in New Directions: Recent efforts are tweaking the formula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expanding their reach to new audiences"   http://campustechnology.com/Articles/2015/03/11/Innovative-MOOCs-Take-Learning-in-New-Directions.aspx?Page=1&m=1

2015/03/09

Simon Nelson談英國MOOC平台FutureLearn的走向

英國MOOC平台FutureLearn乃英國開放大學的營利子公司,2014年已有來自190個國家、超過一百萬人註冊,且和來自歐洲各國的大學合作開課(名單詳見內文)。他們希望能打平開放大學投入的資金(730萬歐元,員工人事費就花了280萬歐元),甚至能進而獲利。
目前平臺提供付費的參與認證,也就是支付29歐元、完成課程要求的人可以獲得證書。使用者的回應很好,然而目前平台還未因此獲利。

另外,現行多數MOOC都需要先註冊才能觀看,然而FutureLearn正在進行的前導計畫「One Step Pages」將移除這層註冊門檻,讓一些課程的組成元素是能在網路上被開放取用的。
最後,FutureLearn的總裁Simon Nelson指出,MOOC未來將會成為最重要的人才招募管道,特別是想要國際學生的時候。除了這個好處,機構也可以因為開放教育資源而增加在網路世界中的知名度。FutureLearn未來將會持續吸引更多國際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可以選修世界名校的課程。
Nelson也提到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是大規模線上課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很歡迎能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校加入開課行列。
原文連結 The Higher Education-Chris Parr- "Moocs could be ‘major recruitment tool’, says FutureLearn's Simon Nelson"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news/moocs-could-be-major-recruitment-tool-says-futurelearns-simon-nelson/2018969.article

2015/03/05

MOOC平台應商業化或公益化

中國大陸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工作要點中,首次出現「加強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可見代表教育數位化、消弭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MOOC受到越來越多政策面的認可。官方這次的聲明,意味著之後會有一系列配套細則,承認學分等也就比較容易實現。去年廣東省教育廳其實就已經透過「關於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學分制管理的意見」提出MOOC學分承認的問題。
其實,北大、北京清華、上海交大等多所名校早已投入國內平臺的建設、國外課程的提供,這股熱潮不停燃燒。
不過,MOOC也會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像是清華大學開設的中國建築史就耗資超過兩百萬元人民幣,這樣的課程卻是免費提供給學生註冊。
目前,好大學在線平臺是公益化的,營運資金來自學校撥款和合作企業(百度)的支持。學堂在線則是商業化運作,由清大控股的公司負責營運。其實國外也有商業化和公益化的不同MOOC平台走向。MOOC該如何繼續運作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原文連結  艾媒網-北京商報-李立勛-"商業化VS公益化 政策扶持下MOOC在線課程怎走?"   http://www.iimedia.cn/38698.html

2015/03/02

以MOOC嘉惠非洲的教育需求者

在發展中國家,許多年輕人無法上學,對他們而言,線上進行教學是否有效就成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如果這些線上課程可以帶來宛如實體課程的效果,將能有效減輕他們的教育負擔。)
edX的4成學生來自發展中國家,因此執行長Anant Agarwal雖然認為MOOC不會取代傳統校園教學,卻認同這些課程將成為無法近用教育資源者的受教選項之一。當然,這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因為貧窮地區也就比較缺乏觀看MOOC所需的設備支援。
在此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到底學生怎麼參與MOOC的,就成為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唯有了解這些人的學習成效和他們的學習過程,才能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能學的更好。

鼓勵老師參與MOOC製作的方式

當老師有動機投入時,才能製作更多高品質的課程,因此思考要怎樣讓老師入MOOC是很重要的。然而並非所有教職員都願意投入其中,該怎麼做才能吸引他們呢?
MOOC若能成功,將讓老師增加世界知名度,但是老師需要投入比實體課程更多的時間,這樣的時間成本令教職員怯步,因此機構必須思考能吸引教職員投入的誘因。若無法加薪,可以減少老師其他業務負擔來吸引投入,且若老師因此減少學術產出時不應加以責備。
事實上,MOOC會讓大學營造世界品牌形象,讓其他地藉此來評判一間學校的好壞。因此校方應該提供教學設計、影片製作、資訊科技的協助,確保最終產品看起來是很專業的。
另外,MOOC有個願景是希望提供更多高品質教育資源,這種公益理念往往會很吸引人願意為之投入艱困任務。因此機構在發展MOOC時,應注意課程傳遞方式是否可以達成這種社會理念,並以此為號召吸引教職員投入。
其實現在有很多很棒的MOOC在網路上可以自由觀看,可能會因此激發老師的興趣和課程製作創意,也能讓他們想像自己最後會完成怎樣的成品。因此,可以挑出一些模範MOOC讓有意開課的老師觀看,舉辦一些工作坊來介紹至些客給老師們。
最後,其實MOOC通常只有六到八周,相較完整的課程算是減輕不少負擔。校方可以鼓勵老師先製作幾門線上課程用於翻轉教室,之後再進一步製作更多課程。
原文連結 Inside Higher Ed -Marie Norman- "Motivating Faculty to Teach Online"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advice/2015/03/02/how-universities-might-use-moocs-encourage-online-teaching-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