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2013年是MOOC大爆發的一年(the Year of the MOOC Backlash),2014年會是MOOC投降的時候( the Year of Capitulation)嗎? Udacity的Sebastian Thrun曾說MOOCs是「糟糕的商品」,許多反MOOC的部落客發表了不少「我早就告訴你會這樣了」的言論,到處充滿了「MOOC已經過了他的鋒頭,現在處於後MOOC時期」諸如此類的言論,Forbes也稱MOOC為「昨日的過時新聞」。(註 : 有趣的是,MOOC現在才剛開始在亞洲走紅,而且幾乎沒有反對或質疑的聲浪)
然而,MOOCs這個實驗還沒結束,事實上它才剛開始。它帶來了四個突破傳統的趨勢: 由MOOC取得學位、能力導向教育、學習的形式化、規章制度改革。
1. 由MOOC取得學位 MOOC based degree
喬治亞科技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於2014年7月開始提供資工線上碩士學位(OMS CS),是第一個正式賦予學分的MOOC課程。如果喬治亞可以吸引到大量註冊人口、學生學習成效可媲美實體校內學生、課程完成率高、畢業生可以獲得職場承認,那就成功了。現在有93%學生推薦這堂課,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比預期的好。多數機構目前都持觀望態度,若由MOOC取得學位真的可行,其他學校也會跟進。
有些人認為這個學位要支付6600元美金,失去了Open的本意,然而這已經比實體課程便宜,學生還是以低成本獲得了高品質課程內容。而且若是推出這樣的課程,未來可能也會挑戰實體大學的現行收費標準。
2.能力導向教育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2.能力導向教育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雖然這並非新概念,但是卻越來越備受重視。
社會上多數人認同學歷,並願意付費獲取學歷以便未來謀生。然而,實際上很難從學分、學歷來判斷學生到底有什麼專長,以及他們是在何時何地用什麼方法學到這些專長的。因此學分授予其實是很沒有效的一種浪費。
能力導向教育則因為清楚說明實施的評鑑與追求的學習成效有何關係,讓人一目了然學生的能力;因為學生基於完善的教育實踐過程獲得專業,使這樣的學習成效認定更有效果;再加上學生一旦展現自己掌握了課程定義的能力後就可以晉級,會使學習過程更有效率。
這樣的教育有利於個人化學習,也削弱了大學在教育上的權力--學生不再由機構規定的學分時數和學歷證書限制,可以自由決定自己要發展的能力。
有些人認為,分數能反映內在智力,學生會因為分數競爭而產生學習動機,成績也能準確測出學生知道些什麼。但是,若要發展個人獨特能力並產生對自己的責任感,能力導向教育會帶來學習上的持續進展。
3.學習的形式化(標準化、系統化) The Formalization of Learning
雖然有許多教育研究,但實際上的教學還是仰賴傳統勝過實證。老師就像民俗學家,將觀察到的教學方法和學生應對做出連結,但這樣的連結不一定永遠成立。
Nuthall指出課堂活動比較多是在班級管理、照本宣科,這樣行禮如儀的課堂活動讓老師誤會班級中的學生都真正在學習。Thomas Guskey也發現,當學生的學習準備度不同時,多變的教學方式可以滿足不同的學生,也就能提升學習成效。
因應這樣的現象,對應做出的努力就是「將學生如何學習形式化(formalize how students learn)」,意思是將學生的學習進程分成重點區塊,預設好學生經過哪些步驟後可以掌握課程要培養的能力,如此一來將能更有效的引導學生自我建構知識,並使不同人發展不同掌握知識的道路。若搭配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量,就可以進一步隨時掌握學生學到什麼、面臨什麼樣的知識缺口,可以及時補救。有研究指出,透過形式化確實提升了學習成效。(註: 文中有更仔細地介紹執行時的步驟及注意事項,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文中該段。)
除了上述這種診斷和引導學生學習的微觀形式化,還有較宏觀的關於學科領域證書相關的形式化。文中提到美國的兩種認證架構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 (DQP)和Tuning process,它們建立了一般公認證書應該展現何種知識技能的標準。這些標準其實也可以用來定義課程的核心要素,達成在某個學科領域各程度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之共識。
4.規章制度改革 Regulatory Reform
教學原理和課程的創新必然需要規章制度的改革,一些人就指出高等教育缺乏競爭力、跟不上工作場合的變化。(註: 文中有以美國在歐巴馬領導下的教育政策舉例說明現在美國教育環境的發展)
然而在上述這些創新加速出現的情況下,大學必須回應挑戰、走出封閉的固有系統,就像電視也面臨了觀眾挑選訂閱自己想看的節目、網路頻道節目等衝擊,而須做出回應。(註: 文中舉出其他行業的幾個例子十分值得參考,有興趣請見原文)況且,大學現在面臨的挑戰不只來自新入教育市場的挑戰者,還有紛紛轉型的兩年制大學及社區大學。
本文建議跳脫既有框架做出有效改革,其中一種方式是讓非傳統的教育提供者和職場雇主合作,建立真正為職場做準備的教學服務。
MOOC帶來的這四股趨勢帶給教育實務基礎性的改變,可以稱為典範轉移。從仰賴直覺變成仰賴科學、從重視學習場合和時數變成重視學習過程和能力的掌握、從手工藝式的摸索教學變成形式系統化後的學習、從不分差別的教學變成個人化學習。這既非如傳統論者一樣只認同傳統實體教學,也非進步論者對於科技在教育應用的推崇,這將可能會是綜合兩者的第三條路。
原文 / James G. Mazoue http://www.educause.edu/ero/article/beyond-mooc-model-changing-educational-paradigms
摘要、加註 /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