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The New Yorker "Will MOOCs be Flukes?"
1969年7月在Geoffrey Crowther的努力下,在英國成立了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透過信件和廣播來進行課程,其基礎任務就是「開放給各界人士(to be open to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讓人們在需要時就能有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他也用了自由女神像上的訊息改成「Open University wanted the tired, the poor, the huddled masses. To them, most of all, it opened its doors」。MOOC同樣延續了「高品質教育不應該是奢侈品」這樣的概念,在人們想獲得教育時,就能使用MOOCs。
不過,Udacity創辦人Thrun在創辦次年就提到他覺得雖然自己很紅,卻並沒有完成最初教育眾人的願望,MOOC反而變成一個很糟的產品。
MOOC吸引了大規模的人進來,這些人也很容易走失。當學生在沮喪、不滿、覺得超過負擔時,卻缺乏肯定或接觸,就會成為中輟生。事實上,能成功修完MOOC的通常是能自我激勵、自我引導的獨立學習者,然而這又會有另一個問題,這類學生在其他場合也往往是成功人士,那MOOC到底幫到了誰?
賓州大學的一個團隊就發現他們在Coursera上多數學生都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住在已發展國家中、在職中的人,這樣的對象和開放大學的對象恰好相反。就算MOOC對於多元興趣發展、終身學習、在職進修確實是好事,但是這畢竟有違當初他承繼開放教育的初衷。
MIT和Udacity同樣也有研究者發現在MOOC獲得成功的學生就是早已獲得學術上成功的學生,MOOC並沒辦法真正輔導到需要受更多教育的人--不同族裔、學業成就低、低年齡學生。
本文認為會有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人們過於關注科技面的成就,而甚少追溯回MOOC前實體教育是怎麼教學生的,導致MOOC缺乏基於教育心理學或教育研究發展出的教學設計。
另外一個主要問題是,MOOC為了要減少學生的挫折感、降低學生的中輟率,許多課程降搭他的難度,不會讓學生感受到像是實體課程一樣多的挑戰,也就導致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效不如實體課程。
原文 : http://www.newyorker.com/science/maria-konnikova/moocs-failure-solutions
摘要 /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