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7

George Siemens對於MOOC及大學數位化的看法

George Siemens被視為MOOC之祖,於2008年開始嘗試依連結主義教學原理設計的cMOOC。本文是The PIE NEWS對他的訪談。
George Siemens在University of Texas Arlington是學習創新及網絡化知識研究實驗室的執行長,同時他也是Athabasca University遠距教育中心的教職員。他現在正在研究科技會影響大學經驗的各種因素,像是思考學習分析的利用之道,以及重新設想大學的組織結構、教學實務及教學法。

2015/02/26

MOOC應鎖定年輕觀眾了解其所好

youtube最常被觀看且賺不少錢的頻道之一是DisneyCollectorBR,這位youtuber操著巴西口音分享他的玩具開箱,許多人都很喜歡看。MOOC雖然也吸引很多人,但相較之下就遜色不少,而且它缺乏一個營運機制。目前Coursera透過認証和授權來賺錢,但其實這些都是舊有教育體制下的營利方式。
雖然MOOC難以營利,但它還是可以協助學校達成他們的願景。推行已久的MIT開放式課程就透過把課程數位化放在線上讓全世界取用,吸引了一億兩千五百萬名觀眾,讓MIT成為線上最容易被搜尋到的大學。MOOC也該和OCW學習,問問這個問題:「我們鎖定的對象是誰?」

2015/02/25

MOOC設計經驗談–資源、行銷、社群、分析

本文想談MOOC的「資源設計、課程行銷、社群管理和課後分析」這些面向。
1.資源設計
設計教學內容、活動、影片、測驗是MOOC最耗時的步驟之一,如果要取得素材授權不僅耗時,也可能耗費。不過,現在許多網站都有提供採用開放授權的影音圖像,也就是使用者不用花錢買授權就能自由使用這些素材,Google、YouTube、SoundCloud甚至設有搜尋篩選器,協助找到使用創用CC授權的資源。除了使用這些開放授權的素材,也可以多使用超連結,而不直接使用該資源。另外,開課者應提供常見問答集和使用指南,因為參與者人數眾多,稍微不清楚就可能引發重大問題或批評。

2015/02/24

MOOC音樂素材的合理使用

這篇是協助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開設爵士欣賞課程的經驗分享。
這堂課需要合理使用爵士相關的影音檔,由於每堂課只使用一首歌的7~10秒,是符合合理使用要求的(也就是在不危及著作權人的商業利益下基於教育目的不用花授權費的使用)。
然而,雖然可以主張合理使用,但是素材擁有者還是可以要求開課者移除這些素材。一旦素材擁有者這麼做,將可能毀了這門課,除非機構願意展開司法行動,但是多數人無力負擔昂貴的訴訟成本。

2015/02/23

MOOC帶來新的學力承認模式

Coursera的capstone project以及Udacity的nanodegree都提供成本更低且更客製化的學位,這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是一大挑戰。
原本MOOC面臨高中輟率的品質問題,使其未必能有良好的商業運作,然而透過和知名大學及業界雇主的合作,讓他們找到了營運模式。MOOC和其他線上教育發展者發現,大學學位並無法滿足業界雇主需求,導致學歷價值的貶低,和業界合作並一起設計課程,有利於讓他們的學生更具職場競爭力。事實上,現在美國一些大學也已經開始和業界合作提供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學位。

2015/02/19

MOOC是否因應多元學生展現單一教學模式?

「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既有背景及知識程度,然而MOOC卻以單一方式對待所有學生。」—這是MOOC除了低完成率外,另一個主要被攻擊的重點。會這麼說的人認為MOOC有大規模的學生,導致老師無法考量及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然而,Bryant Nielson認為MOOC比其他傳統教學方式更能支持獨特的學習者個體。
回到最早2008年的cMOOC,當時的課程根據連結主義設計,認為知識散佈在連結網絡中,學習這個行為意味著有能力建構這些網絡。cMOOC沒有指派固定的教學內容,也沒有設計正式的評鑑方式,而是提供學習者很多推薦讀本作為探索起點,學習者可以自行重新混搭這些內容、結合自己的想法、創造出新作品,並善用web 2.0工具和社群網絡與他人分享。在此設計下,課程內容是很流動的,會隨著學習者改變。

2015/02/16

MOOC及SPOC舒緩印度的大量學生需求

印度在2000年時有八十四萬名學生,2012年時有三百萬名學生,2020年可能甚至到達五百萬人。在學生數量增加卻老師數量不足的情況下,MOOC和SPOC都被視為解決之道。
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BITS) Pilania有一萬兩千名校內學生及兩萬多名非在校學生,他們是使用美國大學的線上課程來提供其他學習經驗的學校之一。他們目前使用Coursera和IIT Bombay Universityu一起線上開課,以SPOC形式在校內進行。他們指出,因應印度非常大的班級(一門課有5000名學生需要修,相當於需要50位師資同時教授相同課程內容),很適合採用SPOC。
亞洲採用線上課程比例的上升率比其他地區都高,成長率前十名的國家中有七個來自亞洲。或許許多機構投入MOOC製作,是為了擴展知名度、建立品牌以吸引學生註冊該校,南亞卻無此念頭,他們希望藉此提升教學品質及拓展年輕人的教育機會。印度最大的幾所學校會採用SPOC提升教學品質,因為他們缺乏受過完整訓練的師資,其他學校在近年則不太會往此發展。
原文連結 eGov innovation-Rob O'Brien-"Can online courses address India's rising university demand?" http://green.enterpriseinnovation.net/article/can-online-courses-address-indias-rising-university-demand-1688794921

是否該考慮看看nanodegree?

技術導向教育備受重視,使得教育提供者開始思考要怎麼設計能強化技能及職能的學程。Udacity的nanodegree就是其中一種,他們和AT&T、Google、Facebook、Cloudera、MongoDB合作。學生可以獲得特定職務的學位,像是資料分析家、iOS開發者。他們一個月花兩百元美金,持續半年到一年。
nanodegree推出後約四個月,有十位學生取得了學歷,Udacity企業發展的副總裁Clarissa Shen指出,目前有超過兩千名註冊的學生。
nano這個名字其實就指出它只著重在特定職務,透過修課來取得職務的信用,它是很有目的性的。參與nanodegree的學生將會被妥善的引導,而且由一群人支持。目前這個課可以透過網站或行動裝置取用,課程將由業界人士講授。
AT&T投入很多資金在nanodegree,之後還會提供多達一百位實習生的機會給取得nanodegree的人。他們也會協助課程設計,希望能創立一個基於職場僱用和訓練需求的課程。目前有將近6000位AT&T的職員申請50個保留給他們的nanodegree,AT&T他們認為這是一個職場中再訓練的重要關鍵,因為他們將轉型為軟體為重心的企業,需要員工隨之培養新能力。
原文連結 eCampus News -Rebecca Lundberg- "Should your institution consider a nanodegree program?" http://www.ecampusnews.com/top-news/nanodegrees-connect-students-849

2015/02/13

聽障人士控告開放線上課程缺乏字幕

哈佛與MIT因為沒有提供線上課程字幕以及字幕不正確,被國立聽障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控告違反美國身心障礙法案及1973 年的康復法,因為這些課程排除了聽障者的使用權。
他們認為這兩個學校是大學線上課程的領導者,他們的改變會影響其他學校。
州政府之前已經確保視障學生不會因為採用電子閱讀器而被忽視,現在則要進一步確保聽障生能取得有字幕的素材。
2010年,美國司法部民權司和教育部民權辦公室聯合發信給大學,他們指出,大學必須輔助身有殘疾者,讓他們能和一般人一樣有相同機會獲得相同成就、利益或服務。這些言論適用於視障生,也適用於聽障生。不過,殘障者相關法律在大學還在發展階段,要打破舊有官僚陳規並非容易的事。
哈佛的發言人Jeff Neal說,希望司法機構可以在這個領域提供充分引導,讓大學得以有規矩可以依循。MIT的發言人則說,大學承諾會提供素材給所有學生取用,且會將最新及最受歡迎的課程配上字幕。
原文連結NY Times -TAMAR LEWIN-"Harvard and M.I.T. Are Sued Over Lack of Closed Captions" http://mobile.nytimes.com/2015/02/13/education/harvard-and-mit-sued-over-failing-to-caption-online-courses.html

2015/02/11

考量非英語系學生的MOOC平台設計

2014年五月,Harvard X研究人員Sergiy Nesterko建立一個顯示學習者註冊資料的互動地圖,發現多數來自英語系國家。可見,如果想擴展MOOC的影響,就得先知道MOOC的課程與平台設計會怎麼影響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事實上,根據果殼網2013年的調查,語言就是導致中文註冊者中輟的三大原因之一。
作者瀏覽了橫跨10個平台的20門課程,其中7個平台由美國提供,2個來自澳洲及英國,1個來自德國,有5個平台已經開始有非英語課程。他根據個人經驗及果殼網討論內容,整理出六個設計時的注意事項:

Springer提供MOOC購書優惠

知名出版社Springer宣布他們和MOOC合作,讓學生透過課程的特殊連結以優惠價格取得書籍。
Springer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強化和擴展高品質學術內容的服務,透過這項服務,可以盡可能的支持大學、學術機構、科學社群、學生、作者。
一但學校和Springer談好使用條款,他們就會提供一個控制取用的書籍連結網址,讓所有註冊學生在課程期限內都能以優惠價格購買。
老師如果是該書作者,可以將原本的書籍內容根據線上學生需求進行調整,發布不同於實體書籍的版本。
去年他們已經做了幾個前導計畫,提供教科書給幾門資工、統計、醫學、社會科學的課程。

2015/02/10

磨課師(MOOCs)課程應用模式發展研討會

由於MOOC在臺灣缺乏媒體的關注,參與MOOC的推動者又不像國外學者常常在自己的部落格分享近況,研討會就成為台灣了解MOOC動態的重要地方。
2015年2月10日由清華大學舉辦的「磨課師(MOOCs)課程應用模式發展研討會」涵蓋了教學發展、在職利用、營利模式、學習經驗、學分承認等多面向議題。另外清華大學這次的研討會提供線上參與的管道,也讓更多人可以參加。

2015/02/06

開放教育資源的關鍵影響力

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是任何人可以在網路上自由取用和調整的教學資源,包含課程影片、講義、考題、作業、授課大綱、教科書、線上模擬。這些教學資源的「開放」可以分成 兩個面向,一方面它避免各種技術限制並採用開放授權,使眾人可以在不受科技與法律的阻礙下取得內容;另一方面它則歡迎各種角色根據不同目的共同創造和使 用,產生更為豐富的應用方式。

自從2002年UNESCO提出對於OER的定義及重視後, 許多人都對它抱有厚望,認為它可以增加教育資源選擇權、降低教科書使用成本、即時更新教學內容,特別是開放的授權條款可以讓這些教育資源被重新創作、在創 意加乘下激盪出更多火花。然而,這些都是出於信念和倡議,缺乏實際案例的支持,近幾年來才有人開始了解OER的實際應用情形。

2015/02/05

從三張圖表看MOOC的消退

本文的圖表來自2014年 Babson調查研究小組對於超過2800位學術領袖進行的年度調查。
可以發現,2012年到2014年間,同意MOOC可以持續作為課程提供之道的人越來越少,不同意的人越來越多,而且2014年只有16%的人同意,不同意的人則高達51%。
螢幕截圖 2015-02-14 12.54.17
不過,只有6%受訪人指出他們提供MOOC是為了增加利潤或減少成本,多數是希望藉此增加機構的能見度,並吸引更多註冊學生。這意味著,多數學術領導者了解他們投入免費線上課程的利潤是間接且可能難以量化的,他們也很接受MOOC不會減少大學成本的事實。
螢幕截圖 2015-02-14 12.54.31
實施MOOC的可能好處之一是,如此一來可以促成關於線上教學的新觀點引入機構,對於還沒開始提供線上課程的機構特別重要。不過,學術領導人開始質疑MOOC無法教導機構有關線上學習的一切。2012年,有50%的人認同MOOC有助於機構學習線上教學方法,到了今年則只有28%的人同意,不同意的人則占了37%。
螢幕截圖 2015-02-14 12.54.47
這些結果並不意外,當大家發現線上課程並沒有改變主流高等教育時,MOOC在2013年中便開始消退。目前可知MOOC有利於學生招募和教學研究,且也促使機構開始試著將線上課程融入實體課程。
原文連結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Steve Kolowich-"The MOOC Hype Fades, in 3 Charts"  http://chronicle.com/blogs/wiredcampus/the-mooc-fades-in-3-charts/55701

奈及利亞擁抱開放教育哲學

Jane-Frances Agbu是奈及利亞國立開放大學OER-MOOC單位的領導人,該大學目前有超過十八萬名註冊學生,現在在歐盟和UNESCO的協助下,他們正在把學校上千門課程都變成使用開放授權的開放教育資源以及MOOC,吸引大量的奈及利亞年輕學子取用高品質高等教育。
Agbu於2006年成為該校健康科學領域的老師,在2013年參加了奈及利亞的工作坊後才了解開放教育資源,OER是採取開放授權以便重複利用的教育資源,MOOC則是利用網路近用和參與的短課程,兩者都有開放和分享的共同理念。在非洲,許多家庭會一起煮飯、顧小孩、蓋房子,這種公有性質的文化恰好符合開放教育資源的價值。然而目前的實況是知識的生產和傳播通常受限於智慧財產權。
2014年他們成立了此單位,決心開始推動OER及MOOC。他們希望可以激起他人對此的重視,評估機構融入OER與MOOC價值及程序的政策,甚至進一步開設MOOC或鼓勵開放教育的相關研究。
原文連結  UNESCO Liaison Office in Brussels-"Embracing the Philosophy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https://europa.eu/eyd2015/en/unesco/stories/embracing-philosophy-open-educational-resources

2015/02/04

MOOC進軍K-12所需注意的公平問題

本文指出,edX開始將觸角伸向中學階段將會帶來問題。
理論上來說,散佈低成本或免費教學內容有利於普及高品質教育,然而實務上MOOC的授課形式並無法讓弱勢取得,加上目前的通過率很低,會進一步強化學習差距。
中學階段的教學法和權力關係與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差異,中學教育的不公平比較受到注意,因為此時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眾人會期望老師鼓舞弱勢及分心的學生。

2015/02/03

教學新趨勢:翻轉教室

根據英國開放大學的評估,翻轉教室的潛在影響力高、約在2-5年內發生。
翻轉教室試圖要善用線上及面對面教學的好處。老師的直接講述會錄製成影片讓學生在家學習,像是可汗學院所做的事情一樣;在課堂內,老師則會引導學生應用他們獻上所學的概念有創意的透過團體互動產生更好的作品。
翻轉學習需要考慮兩個要素:「在家進行的直接指導」及「課程內的面對面互動」。在家的指導其實不一定是短影片,教科書、軟體或其他資源也都可以,只是目前影片是主流。翻轉學習真正能成功的關鍵其實在於教室內的互動要素,有些老師會讓學生彼此教學或是透過小組發展專題,讓學生可以將他們在家所學的概念能應用出來。

2015/02/02

Coursera展望未來

有些小學校能開的課程數量有限,有些機構則缺乏恰當的師資,MOOC能帶給他們好處。另一方面,MOOC也開啟了翻轉學習的浪潮,且可以提供學生的學習進展資料給老師。
目前Coursera已經有50門左右的on demand課程,之後會有更多課程以此方式提供,他們指出這種方式會比傳統有更佳的學習投入。
Coursera希望能成功扮演高等教育低價提供者的重要角色,去年他們便聘請了耶魯大學前校長Rick Levin作為執行長,展現他們在高等教育屆是玩真的。
Coursera創辦人之一Koller認為目前的營運模式讓他們可以持續發展。目前,他們已經打開未能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市場,這些人可能認為MOOC能在職場上有所助益而有意修課。尤其是科技及資料科學領域的雇主都很歡迎這些線上自學的人,其他領域的雇主也越來越會持開放觀點。
另外,Koller認為微證書(micro credentials)是一個趨勢,這樣的課程比較短,能快速完成。另一個好處是,因為課程會被很多人看到,老師將會因此提升授課品質。
原文連結 Financial Review -Tim Dodd- "Coursera sets sights on universities" http://www.afr.com/p/national/education/coursera_sets_sights_on_universities_YoYzesiG11p0QtnEsDV8pI

DOCS=Digital Open Course at Scale

本文作者試圖以DOCS(Digital Open Course at Scale)來重新定義MOOC。
首先,以digital取代online,是因為學習者很快的不再是在電腦網路學習,而是使用手機app。線上課程影片必須可以在線上觀看以及下載觀看,讓學生可以方便的在線上或線下進行活動。
Open及Course都保留不變,然而都需要更多討論。
作者指出,目前的平台應該要朝向「可搜尋的內容組合」之方向前進,要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的透過搜尋找到問題、影片、文章,也就是說,必須將課程切割成個別的學習物件,並採用CC授權,以便其被混搭和再利用,才能達到真正的「開放」。
另外,一群人在一起共同參與活動的確很值得被稱為一個「課程」,然而在很多面向上都不同於傳統授予學分的課程。
最後,他建議以scale取代massive。massive讓人過於注重數字及完成率,scale則能用以突顯這些課程的特別之處,也就是這些課程透過低門檻吸引大量學生,產生不同於以往的師生關係。不過,他也指出大規模會帶來一些缺陷,像是透過專題或小班級可以讓老師對學生個別指導,這是許多學生最會對老師產生敬意的來源,然而面對大型講課中的匿名者,老師恐怕無法一一認識提供指導了。
原文連結Inside Higher Ed-Joshua Kim-"DOCS not MOOCs"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technology-and-learning/docs-not-moocs

MOOC的證書價值

職場中的競爭很激烈,不進則退,此時修線上課程就能帶來很多幫助。
印度人力資源發展部門宣布將引入印度幾間機構的MOOC,提供不同學科的線上認証免費短期課程。然而,職場雇主是怎麼看待MOOC證書的呢?
首先,由於修課並不等於你是該校校友,因此雇主不太會看重這個學歷。
而且,畢竟是完全在線上進行註冊及考試,學生的身分認證是充滿問題的,就算現在已經開始發展比較完善的線上認證機制,雇主還是有很多質疑,無法了解這些證書是否真的反應學生能力。
也因此,MOOC品牌就很重要,證書本身及證書頒發機構的可信度會決定該證書價值。
還有,這些證書無法為初次求職者加分,但是可以被看成提升自我的工具,畢竟很多職場能力不太有正式課程在教,也只能修這些線上課程來替自己增值,讓自己能更出眾。
原文連結 The Economic TIMES - Chandralekha Mukerji - "How online certificates can upskill you" http://m.economictimes.com/magazines/panache/how-online-certificates-can-upskill-you/articleshow/46076190.cms

2015/02/01

關於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的五個迷思

本文作者整理出大家對於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open online course at scale)有的五個迷思,並一一提出反駁。這篇文章曾被edX轉貼到他們的部落格上,可以想想他們轉貼此文的理由。
迷思1.它想要取代既有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價值無法在網路上發揮,只能在人類環境中發生,意即需要教育者直接和學生互動並引導他們。如果學校決定要嘗試開放線上教育,那就要想想在學校教室內才能做的事有哪些,這其實是面臨資訊爆炸的大學本來就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