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5

MOOC設計經驗談–資源、行銷、社群、分析

本文想談MOOC的「資源設計、課程行銷、社群管理和課後分析」這些面向。
1.資源設計
設計教學內容、活動、影片、測驗是MOOC最耗時的步驟之一,如果要取得素材授權不僅耗時,也可能耗費。不過,現在許多網站都有提供採用開放授權的影音圖像,也就是使用者不用花錢買授權就能自由使用這些素材,Google、YouTube、SoundCloud甚至設有搜尋篩選器,協助找到使用創用CC授權的資源。除了使用這些開放授權的素材,也可以多使用超連結,而不直接使用該資源。另外,開課者應提供常見問答集和使用指南,因為參與者人數眾多,稍微不清楚就可能引發重大問題或批評。

2.課程行銷
課程會吸引多少人註冊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最大的主因是「課程主題」及「開課平台可見度」。然而「課程開放註冊的期間長度、訊息傳遞有效性、宣傳片品質、開課機構及老師的名聲」都很有影響力。另外也可以透過部落格、媒體和線上廣告讓自己的課程更容易被看到。
3.社群管理
經營課程有兩個主要任務,一個是專案管理,一個是社群管理。討論區和社群網絡是達成這兩個任務的有用工具,可以用來偵測技術或組織的潛在問題。由於課程的參與者眾,不太可能一一回應每個問題,所以最好事前提供詳盡解說,並盡可能善用同儕互助。也可以透過公開信件統一通知課程要務。
4.事後分析
課程進行期間,應該要根據課程目標關注一些指標,像是影片觀看人數、討論區參與人數、活動參與人數,這些變項會隨著時間一直改變。每個人註冊課程的原因不同,因此並非每個人都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許多人都只是旁聽生,不會參與任何教學活動。追蹤這些指標有利於偵測中輟率等問題以利瞭解合適的回應之道。
若想有更深刻的分析,需要善用學習分析及資料分析。若想獲得課程回饋則需要透過訪談或問卷,由此也可以獲得課程觀眾的背景、動機、限制等資訊。為了避免取樣誤差及回應數太低,團隊應該盡可能散播調查資訊,並請學生填寫課程帳號,以利與學習分析結果相連結。
這些分析結果應該透過部落格或其他媒體分享,對於其他MOOC設計者而言是很有用的,也可以提升課程聲譽及回饋教育社群。
最後,在課程結束後,雖然線上不再進行教學活動,但是教學內容卻還是可以放在網路上讓有興趣的人使用。
來源/ “MOOC Design : from video production to data analysis”
摘要/ 柯俊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